小儿使用抗生素与肠道菌群失调的调查分析
《中国妇幼保健》2007年第22卷
中国图书分类号R7251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07)
小儿使用抗生素与肠道菌群失调的调查分析
马红茹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微生物教研室(青海西宁)810000
中科白癜风医院儿科
【摘要】目的:了解临床使用抗生素对小儿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增强医护人员合理使用抗生素意识。方法:中科白癜风医院儿科250例非肠道感染性疾病住院患儿,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抗生素。分别于抗生素使用后第3天、第7天、第10天及第14天,采用粪便直接涂片染色法诊断有无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的程度。结果:62.00的患儿出现不同程度菌群失调,其中1周岁内婴儿组有75.30出现菌群失调,与1~3岁的幼儿组及3岁的儿童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且程度较重。婴儿组Ⅱ度菌群失调发生率为32.80,而幼儿组及儿童组发生率分别为9.52和13.04。肠道菌群失调多发生在抗生素使用1周内(89.68)。结论:抗生素的使用对婴幼儿肠道菌群影响明显,故在使用抗生素时有必要进行肠道菌群监测,以促进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保持微生态平衡。
【关键词】抗生素肠道菌群菌群失调微生态平衡
微生态平衡是指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的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动态的生理性平衡状态。个体肠道从出生时的无菌,经过3~4年的随机、动荡的不稳定过程建立起以双歧杆菌为主的专性厌氧菌占绝对优势的菌群结构,从而发挥最佳生理效应。在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经常需要使用抗生素,但滥用抗生素易发生肠道菌群失调。本文总结了我科2003年6月~2005年12月的250例住院患儿使用不同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年龄1天-10岁肠道外感染性疾病的住院患儿250例,其中男134例,女116例;分为3组:婴儿组:年龄≤1岁89例;幼儿组:岁76例;儿童组:3岁85例。根据病情选择抗生素正常使用,包括青霉素类(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类(先锋霉素V、头孢呋辛、头孢噻肟钠、头孢曲松钠);氨基糖甙类(庆大霉素、西索米星);其他类(阿奇霉素、磷霉素纳、克林霉素)。
1.2方法对肠道外感染性疾病的住院患儿250例,分别于抗生素正常使用后第3天、第7天、第10天及第14天由护士留取大便标本,用无菌盒盛装送细菌检验室进行粪便直接涂片革兰染色查菌。结果判断参照文献[1]。根据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分度,筛选出菌群失调者归入异常组。诊断是否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程度参考《肠道菌群粪便涂片检查图谱》。①正常菌群:细菌总数及各类细菌比例正常,杆球菌比例3:1或以上。②I度菌群失调:细菌总数在正常范围、正常低值或略减少,革兰阳性杆菌在正常低值,革兰阴性杆菌略有增加,革兰阳性球菌在正常高值或增多,类酵母菌、梭菌常有增加,杆球菌比例常为1:1~2:1。③Ⅱ度菌群失调:细菌总数明显减少或无明显改变,革兰阳性杆菌明显减少,革兰阴性杆菌明显增多,有时高达90以上;杆球菌比例倒置,类酵母菌或梭菌明显增多。④Ⅲ度菌群失调:细菌总数显著减少,粪便中原来的菌群大部分被抑制,只有一种细菌或真菌占绝对优势。
2结果
本组250例中95例未发生菌群失调,155例(62.00)查到有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全部病例均无发生III度菌群失调者。1岁以内婴儿组出现菌群失调67例,其构成比占该年龄组75.30,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有统计学意义。而1~3岁及3岁的两组间差别无显著性。[1岁婴儿组Ⅱ度菌群失调发生率明显高于1~3岁年龄组9.52,3岁年龄组13.04。抗生素使用第3天已有106例(占68.30)出现肠道菌群改变,抗生素使用7天内89.9出现肠道菌群改变。
3讨论
正常菌群在一定条件下,它的成员之间在质与量上,能够保持着相对平衡。但当人体生理变化或因药物的作用,而使正常菌群中某些成员受到打击,或被消灭,那就会破坏正常菌群的均势,使菌群正常组合,转化为异常组合,称为“菌群失调”[2]。肠道菌群间互相保持着共生或拮抗的关系,其中95以上是活菌,因此是人体的营养、消化、生物拮抗、免疫、抗肿瘤等离不开的微生物群。存在于人体消化道的菌数可达100万亿个100多种细菌,菌体总重量约1.0~1.5kg,与人体肝脏的重量相当,而产生酶的量却远远超过肝脏所产生的量。肠道菌群能够提供维生素B1、B2、B6、B12、泛酸、烟酸及维生素K,对小儿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正常菌群中各菌种之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即出现菌群失调。菌群失调可分为Ⅰ、Ⅱ、Ⅲ度。其中Ⅰ度菌群失调是在使用抗生素后抑制了一部分细菌生长,造成正常菌群在组成和数量上的异常改变,即发生比例失调,一般无临床表现或只有轻微反应,停药后可自然恢复;Ⅱ度菌群失调是正常菌群在组成和数量上发生比例失调后,即使停药或去除诱因,仍呈菌群失调状态,即有菌群内部的变化转化为病理性改变。临床表现为腹泻、肠功能紊乱,需要积极治疗,恢复菌群平衡状态;Ⅲ度菌群失调是正常菌群大部分被抑制,只有少数菌种占优势,进而引起疾病,如葡萄球菌及艰难梭菌引起的伪膜性肠炎132。表现为严重的腹泻与肠功能紊乱,全身情况较差,须积极治疗,挽救患儿生命。
我们通过本次调查,得出如下结论:①本组小儿使用抗生素后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62.00。②1岁以内小儿更易出现菌群失调(占同年龄组小儿的75.30),且程度较重(Ⅱ度菌群失调发生率占32.80,明显高于另两组),这可能与小婴儿胃内菌群繁殖有关[4]。而幼儿、年长儿胃肠道发育相对成熟、饮食结构较复杂,细菌各类及其比例受饮食情况影响,食物对肠道菌群有补偿作用,故使用抗生素后出现肠道菌群紊乱的概率低于婴儿。③从不同抗生素致菌群失调结构来看,几乎所有抗生素均对肠道菌群都有影响,发生率与所用抗生素的抗菌谱有关。对革兰阴性菌作用有较强的抗生素(包括广谱抗生素)对肠道菌群影响大。④本组资料中异常的155例中有139例(89.68)在抗生素使用1周内(特别是前3天)即出现肠道菌群失调,提示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从一开始就不容忽视。
本研究提醒广大儿科医师高度重视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避免造成肠道菌群失调。主要应注意:①抗生素需用药适量。能用小剂量控制感染的形成或导致菌群失调。②有针对性的应用窄谱抗生素。能用窄谱抗生素的就不用广谱抗生素,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用药,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③尽量不用口服抗生素。对全身感染或肠道外的局部感染最好不用口服抗生素,这样可避免伤害肠道正常菌群。④尽量保护厌氧菌:由于厌氧菌的数量占正常菌群的绝对优势,厌氧菌的存在常是维护正常菌群的主要因素,因此尽量不用口服甲硝唑等肠道用药的抗厌氧菌药物[5]。⑤肠道菌群失调后,在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应及时用微生态制剂来调整和恢复正常菌群。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活菌制剂,能恢复肠道正常菌群[6]。此外,酸奶也有预防和治疗菌群失调的作用,值得提倡。
参考文献
张秀荣.肠道菌群粪便涂片检查图谱.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18
吕秀荣,李丽华,乔传武.常见菌群失调诱因和分类及防治.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3):458
蔡访勤.肠道正常茵群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河南医学研究,2001;10(2):171
李卫东,王小玉.抗生素与肠道菌群的变化.中华儿科杂志,1999,38(3):154
管利荣,谢坚.肠道菌群失调的临床分析.小儿急救医学,2002,11(6):392
刘思纯.肠道正常菌群及菌群失调.新医学,1999;30(11):626
查阅更多微生态制剂临床应用学术研究,请关注本订阅号,点击“查看历史消息”
">北京专业治白癜风医院">北京治白癜风的专科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tdghe.com/wgkjb/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