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莲叶下的浮萍
都说入了医生这一行,一年四季都得忙。在忙碌的医生群里,又属低年资医生最为奔波,脚底生风那是他们的一种工作常态。
记得刚毕业那会,初涉临床的喜悦与好奇还未褪尽,每天除了埋头吭哧吭哧没完没了地书写医疗文件外,还得做许多打杂跑腿的事儿——比如要完成主任、副主任、主治、住院总、乃至比自己早一年工作的同行师姐师兄交待的所有的事务,周末哪儿有休息,医院查房呢!医生不能不顾及业务学习、专业提升,但只能全放在工作之余加班加点地去提升自己,顾家?根本没时间。
跟医生结婚,那确是一个悲剧。
唯一聊以自慰的,便是多少可以给一家老小、乃至亲戚朋友们提供些许健康方面的靠谱资讯。比如哪位远房亲戚的身体发生了一点风吹草动的不适,纵是相隔千山万水也会向你发出咨询。
你可别小瞧了这活,其实一点也不轻松。因为你还得把自己锤炼成一本便于翻阅的活医书,因为不同的人遇到隶属不同科别的不适,提出的问题包括了内科、外科、骨伤科、皮肤科、妇科、口腔科、五官科等所有科室——全然不考虑我只是一名刚刚踏入临床的儿科专业的小大夫。
比如某某突然发生了昏厥事件,拨打之后,周边亲戚便开始打电话问为什么会昏倒,昏倒接下来要怎么办;有时某人偶尔咳嗽几声,流点鼻涕,打个喷嚏,甚至指甲盖上长了几个小白点,也会来个电话问个仔细明白。最通常的情况是,连人都见不到,就得从病因复杂的内分泌、精神神精、遗传免疫等等各方面分析开来,从有价值的到无意义的,五花八门的各种问题,充填着你的空闲时间,逼得你不博学都不行,
日常是很服你的,可令人奇怪的是,当真正遇上了麻烦时,他们可就不再信任你。我私下里与同事交流过,大家都深有同感。
举一个亲历的小例子。那一年,十一个月大的儿子发烧了,看情况也就是个病毒感染,也有可能是幼儿急疹,了解了一下家族中并没有热惊史,所以除了多喂水及果汁,脱衣降温,高热时口服点退热药,对症处理外,观察孩子精神、胃口都很好,热退后玩耍如初,所以并未太在意。
发热第二天,孩子的姥姥就开始闹起来,不干了,一而再,再而医院。为了安慰老人,也为了明确一下病情,我就带孩子去查了个血像,血像不高,咽喉有点红,看来确无大碍,便将孩子抱回了家。
刚进家门,一大家子就围了上来,姥姥见什么药都没用,怀疑地问道:“就这么回来了?不用打针?不用挂水?”我答:“不用”。只见孩子姥姥满脸不放心。
第三天,孩子高烧仍未退。我准备上班时,孩子的姥姥一路跟来质问我:“孩子这么烧,你就不怕孩子脑子烧坏掉?你怎么都不在意孩子?”我连连安慰她说:“妈,没事的,病毒感染烧个三五天,自然就退了,您观察一下,烧退可能会出疹子。”姥姥不吭声,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不再跟着我。
可直到晚上下班回到家,才知道孩子姥姥背着我给孩子他爸打了电话,医院给孩子输了液,给折腾了一整天。
第四天,孩子终于退热了,身上也出现许多红疹——确实不出我料,是个幼儿急疹呢,可家里人都认定是输液起了作用,因为输了液,所以退了烧。我亦无言以对。
一个孩子发热,精神好,胃口好,判断病毒感染,明明可自愈,医生判断无需用药,只需对症处理,但作为儿科医生,连自己的家人都无法说服,我们又如何去说服每天就诊的患儿家属呢?那种被孤立、很无助的感觉让我实在印象深刻。
责任编辑:小贫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医信共同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邮箱:yxfepd
easyhin.天使科普第六期牙龈炎是怎么一回事脑梗塞引起的偏瘫能治吗该怎么治疗转载请注明:http://www.tdghe.com/wgkjb/74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