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医送药到一线前方将士劲培添

1

送医送药到一线前方将士劲倍添——团卫生队医生、卫生员为一线官兵服务事迹点滴

我们团所施工的地区,不仅自然条件极其艰苦,而且施工部队高度分散,战线最长时达到多公里,队伍分散在近百万平方公里的区域,许多地方都是无人区。为了保证全团指战员身体健康,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超强的战斗力,卫生队的医护人员作了大量工作。

团的老军医合影

加大培训力度充实医生和卫生员队伍

部队组建初期,团卫生队只有几名医生。而野外施工部队则分散在上千公里的几十个施工点上工作,特别是钻探、普查连队,劳动强度大、环境艰苦、工作危险性大,官兵患病、受伤的概率较高。如果仅靠现有的几名医生,根本无法适应部队的需要。在医生无法增加的情况下,团卫生队下大力气,自己培养卫生骨干。在团首长的支持下,每年新兵分配时,他们都挑选一批文化程度高、肯钻研、能吃苦的新战士,集中起来,由团卫生队举办卫生员培训班、或送到支队培训。卫生队长伏军贤、谢中伟、军医黄茂祥、王大成、杨德昌、杨希壮等,都当过教员,从理论到实践,从量体温到一般的诊疗、包扎,手把手的教。经过半年的培训后,这些卫生员就被充实到一线施工连队和排,为官兵服务。几年来,全团共培训了上百名卫生员。这些部队自己培养的卫生员,不怕苦,不怕累,除了做一些日常的防病治病工作外,关键时刻也是挺身而出,全力服务官兵。

年,一中队在库米什地区施工,六月的一天,在天山深处执行普查任务的从河北调入部队的技术员李彦超,不幸从马背上坠落,致腰椎骨折,人不能动了。得知这一情况后,卫生队军医谢忠伟带着卫生员赵志林和救护车驾驶员冯生杰、一中队卫生员蔡玉国等同志与一中队有关领导一起,会同救援人员连夜赶往出事地点。那时的天山深处,不仅路况艰险,还有野狼出没,为了确保伤者腰椎不在路途中的颠簸中伤势加重,谢忠伟带着战友们用一副担架,轮流抬着伤员一步一步艰难前行,整整走了两天两夜才把伤员抬运下山,医院治疗。

大队卫生员培训班合影

年夏季的一天,一中队的一个钻探连队,在大干沟附近的戈壁滩打勘探井时,一个接箍从井架上掉下,砸在一个战士头上,安全帽被砸穿,致使那位战士头部严重受伤。医院作了处理后,急需接回库尔勒治疗。卫生队派军医杨希壮和卫生员马勤录去接伤员。马勤录记得,当时是李志跃开救护车。由于当时国道路况非常差,汽车走起来非常颠簸,如果把伤员直接放在救护车上,对伤员很危险,他就和杨希壮医生在车上轮换着用担架抬着伤员。当车行驶到塔什店时,救护车又与修南疆铁路的一辆铁道兵大车相撞,马勤录腿部和脸上受伤,脸上缝了五针。好在伤员无大碍,马勤录说,保护好伤员是卫生人员的职责,自己吃点苦算不了什么。

与此同时,团里还派出一些同志到军队院校深造,到上级举办的培训班学习,到附近部队、医院实习,对提高部队医生、卫生员的医疗护理技术起了很大的作用。

年部队刚到库尔勒时,借住的是民房,由于房子紧张,给卫生队只分了三间门诊和两间库房,根本不够用,医生和护理人员都住在地窝子里。当时,由于部队刚进疆,许多战士水土不服,加之生活供应差,施工的地区环境恶劣,官兵们患病的较多。医院陆军医院,也是刚移防库尔勒不久,条件差,病床少,部队医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卫生队长伏军贤召集大家开会,发动大家献计献策,改善部队的医疗条件。最后决定,自己动手,修建休养所,收治病人,并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军医谢忠伟负责。

军人的作风是说干就干,谢忠伟带着卫生队这些平时拿听诊器、手术刀、注射器的医生和卫生员们,挖地基、打土块、和泥巴、砌墙刷墙、绑芦苇、糊顶棚,修建起了办公室、值班室、治疗室、手术室,添置了21张床位。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官兵住院治疗的问题,生化、X光照片、中药炮制、理疗针灸按摩都开展起来了,西医科、中医科、五官科、儿科、妇科也有了。卫生队对各项工作做了明确分工,医生们的技术专长得到了发挥。黄茂祥医生负责休养所住院病人的治疗,马勤录负责护理。谢忠伟负责手术室。门诊各科医生和卫生员轮流值班。卫生队的工作一下子有了新的起色,受到一线施工部队官兵的好评和团首长的多次表扬。

好钢用在刀刃上医疗骨干上一线

作为执行野外施工任务的部队,卫生部门的工作重点就是为一线官兵服务,为施工生产服务。从年开始,卫生队就派军医到一线连队服务。经过努力,做到了每个野外施工连队有一名军医,每个排有一名卫生员。这样一来,一般的疾病在连队就可以得到治疗,不用再往后方跑。那些年,在一线连队服务的军医有:黄茂祥、王大成、吴修启、杨德昌、陈久范、杨希壮、周才明、尚清献、杨克平、代长贺等。这些派往一线施工部队的医生和卫生员,部队施工到哪里,他们就服务到那里,在保证官兵健康上做了大量工作,受到一线官兵的好评。

年和年,部队进入罗布泊核试验场施工,由于施工区环境极为恶劣,气温高,气候干燥,部队蔬菜肉食供应严重不足,特别是官兵们在核污染区工作,没有任何的防护设施和设备等原因,施工区官兵身体出现一系列问题,主要是:普遍出现大量掉头发的现象,早上起来,枕巾上全是头发,手一抓,掉一把,洗头时,盆子里漂一层头发,有的战士头上一块一块的脱发;流鼻血、牙龈出血,只要一吃东西,就流血,常常把馒头、水果都染红。有的同志动不动就流鼻血,早晨晚上都流。牙龈出血,刷牙时把牙刷都染红。牙齿脱落,有的同志无缘无故,牙齿就脱落了;更为严重的是肝炎发病率大幅上升,谷丙转氨酶指标远远超过正常值。特别是年9月份的一次核爆炸后,一线部队继发性肝炎发病率急剧上升。为了做好预防工作,卫生队领导把刚刚进修回来的医生尚清献和吴修启医生派往前线指挥所为一线官兵服务。他们俩带着卫生员一个一个连队检查、用药物对驻地、伙房、厕所进行消毒。发现重度病人,立即送往库尔勒治疗。

军医尚清献

卫生员马勤录

军医黄茂祥

尚清献告诉我,当时仅对二中队官兵经过检查化验,发现有8名同志谷丙转氨酶指标在以上(正常值为40~60)。卫生队长伏军贤感到事情严重,立即安排对部队进行普查,经陆军医院检查化验后,发现有20多人谷丙转氨酶指标达到~单位。大面积爆发传染病,刻不容缓,如不迅速扑灭,一旦在周围传播开来,后果不堪设想。部队立即向92支队和新疆军区卫生防疫部门做了汇报,并迅速采取措施,在一个连队腾出一排房子,由卫生队将这些同志集中起来进行隔离治疗。尚清献和吴修启医生、还有卫生员,天天为这些同志打针、输液、送药、送饭,对环境进行消毒,经过二十多天的治疗,这些同志的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与此同时,卫生队在全团范围内开展了消杀灭菌、预防工作,从而防止了疫情的扩散。后来,上级派专家进行了调查,得出的结论是短时间内肝炎爆发与施工区的环境和核污染有直接关系。

坚持巡回医疗送医送药到前方

针对部队施工期间人员高度分散的特点,卫生队坚持巡回医疗,送医送药到前线。团里给卫生队专门配备了一辆崭新的救护车和相关的医疗器械。这辆车除了运送急重伤病员外,主要用来巡回医疗。

那些年,在施工生产最忙的季节,卫生队长伏军贤和军医谢忠伟、尚清献、等,便分期分批装载上基层所需的各类药品,带着卫生员奚有才、马勤录、等,坐着救护车出发了。他们一个一个施工点跑,不论是沙漠戈壁,还是风雪高原,把药品送到战士们居住的帐篷里、机台上。给一线官兵认真检查身体,发现问题及时治疗,对于需要住院治疗的官兵,则坚决把他们从一线撤下来,送医院治疗。当年多次参加卫生队巡诊的老战友马勤录告诉我,他先后去过和静县巴伦台山区、和硕县马兰核试验场的辛格尔、张郭庄、塔里木盆地的几个农场和阿克苏、喀什等地部队施工区,给一线官兵送去急需的药品特别是预防传染病的消毒、口服药品。发现重病号及时接回后方驻地治疗。他记得,有一次,他和军医尚清献坐救护车去在塔里木盆地深处的兵团33团所在地的施工连队巡诊,刚好那天没有放水,他们连晚饭都未吃上。说第二天供水,结果第二天农场放来了灌地的水,又脏又浑,上面飘着羊粪蛋,连队的同志就用这水做饭吃,说习惯了。他们深受教育,觉得一线的同志生活太艰苦了,更增强了他们为一线官兵服务的责任感。

团卫生队全体人员合影

救死扶伤找水的解放军亚克西

团卫生队的军医和卫生员,除了全心全意服务部队官兵外,还积极为驻地各族群众服务,救死扶伤,送医送药。那个时候,新疆南疆地区的医疗条件还很差,许多地方缺医少药,特别是边远山区,群众看病很困难。因此,我们的医生卫生员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每到一地,医务人员都主动到当地老百姓中去,给群众送医送药,受到当地政府和各族群众的好评。

第二任卫生队长谢忠伟

举例:年夏季的一天,新疆第四运输公司一名职工的小孩,在十八团大渠边玩耍时,不慎掉入水中,由于这条大渠水量大、水流急,待孩子被救上来送到卫生队时,已经停止了呼吸。当时,团卫生队就住在大渠边的地窝子里。卫生队长伏军贤、军医谢忠伟等医卫人员见状,没有放弃,立即进行抢救,经过大家努力,终于使孩子又恢复了呼吸,把他从死神那里拉了回来。

年,原大队三区队军医周才明,随队调往和田大队工作。当时他所在的区队(三区队)医院不远的一个生产大队的房子里。有一天晚饭后,他在外面散步,看到几个人在修理电源线,其中一位少数民族同志拿了老虎钳爬到变压器上去弄电路,结果“呯”的一声,电光一闪,将那人从离地4-5米高空打了下来,当时该同志口吐白沫,呼吸心跳停止,双手被电流烧焦击破。周才明见状即刻冲上前去进行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经过紧急抢救,该同志终于苏醒了过来,这件事还上了《和田日报》。当地群众赞扬:找水的解放军亚克西!

四十多年后,团卫生队部分老战友相聚新疆库尔勒。

(根据谢忠伟、尚清献、周才明、马勤录、蔡玉国、翟美洲等同志回忆整理)

作者简介

苏效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团丶兰州军区给水工程第二团政治处组织干事。甘肃陇南人,年入伍,年转业地方工作,现已退休。

山区洪水猛如虎战友遇险挺身救

一碗糖水面条让老将军终身难忘

恐怖的大漠沙尘暴

“生命禁区”探水兵

珍贵历史资料:七十一名党代表今安在?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忆新疆南疆各族人民对水文地质部队的大力支持和深情厚谊

还有多少人可曾记得新疆南疆那些找水的大兵

我的战友我de团:“找水神兵”天山南北显神威

在马兰核试验场找水的基建工程兵部队上了《国家记忆》

大漠风沙昆仑雪天山难阻兵车行__基建工程兵第团汽车兵的风采

边疆的泉水清又纯

基建工程兵风采网

主编:山云野鹤

wx:

投稿: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tdghe.com/wgkjb/82439.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