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科
当本属于青春的热情、热忱和热血都洒在了枪炮轰鸣的异国他乡之时,对于胜利和失败一方,这都是一段不应忘却的悲剧。
文|青年大红
经授权转载自:青年大红
(ID:zihai)
“我看到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挨着饿歇斯底里浑身赤裸。”金斯堡这句诗不出意外的话可以一直流传下去,倒不是这两句话真有横亘时空的魅力,而是自从它诞生之后,整个时代就一直死心塌地进行配合,以至于我们发现在任何时候引用它,都不会错得太多。
同样邪门的还有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的那句,“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金斯堡这首《嚎叫》写在年,那句作为美国“垮掉的一代”青少年必背金句,看着总像是一个吸毒青年在过完瘾之后流露出的满足与疲惫。但想必作者也没料到,在一个大洋彼岸的神秘国家里,发生的一幕一幕也在不厌其烦地给他的传世佳作填补注脚——在我上初中的那几年里,“垮掉的一代”与“红卫兵”的比较社会学著作甚至还一度在各大地摊兴起过,这显然是个了不起的现象,因为同样活跃在盗版书市场的题材一般都是“红墙内幕”“赖昌星走私始末”还有署名为“韩寒新”的《三重门外》以及郭敬朋写的《幻国》。
《芳华》发生于那个疯狂年代的末尾,结合导演冯小刚发迹前的部队从业经历,影片取的这个名字可能对于导演本身产生了不小的代入感,乃至于整部电影基调也能从这里面看出一二。
从《手机》开始,冯小刚的野心就愈发显现(其实之前两年上映的《一声叹息》就已经出现了转型的迹象,但是这部改编自王朔小说《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的电影其实早就已经拍过,只是当年和王朔自编自导的《我是你爸爸》一起被毙掉了而已),在刻意撇清“冯氏幽默”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就像是黑道老大发家致富后十有八九要洗白一样。
以他的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为分界线,当初那个跟王朔一块边抽烟边打麻将边给《编辑部的故事》攒剧本的冯小刚日渐模糊,如果再仔细琢磨琢磨他那本自传和《手机》是同一年问世这一事实,我们就不得不对“写自传”这种行为产生另类的兴趣——另一个让人紧张的例子是崔永元写《不过如此》的同年,不幸罹患重度抑郁症。
冯小刚的野心,就在于“严肃”。
他大概无比不满于自己“喜剧导演”这个群众定位。萧伯纳说“人们一夸我,我就局促不安,因为夸得还不够”。对于冯导而言,这个事可能更为严重,因为不仅夸得不够,而且还有了方向性错误。如果我们简单梳理一下冯小刚这几年导演的电影,就不难看出在冯导的作品生产线上,宏大叙事的题材有了可观的表现。
冯导似乎要跟自己和观众较较劲,于是用一个又一个正剧来证明自己处理起严肃故事仍然游刃有余。不过毕竟第一印象的余威实在太大,不然央视也不会在他拍完《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之后仍然选择让他去做春晚总导演。据说一个人表面越嬉皮笑脸,内心就越严肃不苟,崔永元是一个例子,刘仪伟也是一个例子,如果再加上白岩松和费玉清这俩人数不胜数的黄段子,那这个论断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成立的,也就是说,冯小刚拍电影并不满足于“逗你一笑”,他,是注定要说出一些故事才罢休。
人们在步入中年后常常喜欢回忆过去,要么是追忆美好,要么是弥补遗憾。冯小刚用一部电影就想完成这两件事,和姜文拍《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差不多的意思。但显然冯导的意图并不仅限于此,于是在这部分钟的电影里,我们看到了感情的纠葛,看到了战争的残酷,看到了时代的变迁,更看到了一代人青春里的光影、无奈、抗争与幻灭。大背景中视角小人物的叙事方式,让人在观影过程中会时不时想起《阿甘正传》的前半段,尤其是开头的回忆倒叙更是讲述这种故事屡试不爽的好办法。
可惜在选择叙述人称上,“我奶奶”“我母亲”“我姑姑”这些便利的角色已经被狡猾的莫言用《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蛙》占得七七八八了,结果冯小刚这次使用“我战友”的口吻,本身就不占便宜。加上在处理严歌苓小说原著的人物关系时又没怎么重视“我”与“我战友”之间的感情线索,结果就出现了一个系统级的漏洞:既然“我”和“我战友”没那么密切靠谱的感情,那么当“我”不在“我战友”身边时发生的哪些事情,“我”到底是怎么知道的?一直到影片结尾也丝毫不予透露——《生活大爆炸》里艾米给谢尔顿治疗强迫症时也是用的类似的路数。
影片有两处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
一个是开篇后文工团工作生活的刻画。群戏的拍摄似乎是一个世界级难题,要么是只有个人而没有群体,要么就是连个人都没有。短时间内让各个角色都立体充沛着实不容易,比较偷巧的办法是让成员按时间先后一个一个现身,或是就像桑特拍摄《大象》一样,直接用不同人物把主线粗暴地拆开再组合,也算是轻松加不怎么愉快。
但冯导在拍摄这一段时拿捏得很克制,甚至都有点克过头了,造成个人被隐蔽在群体之下,于是对过往的怀旧变成了对时代的控诉,所以我善意地认为这是小刚导演蓄意为之。
还有一个是对越战争中的景深长镜头。
战争的冷酷无情把每一个个体裹挟进这股洪流之中,当本属于青春的热情、热忱和热血都洒在了枪炮轰鸣的异国他乡之时,对于胜利和失败一方,这都是一段不应忘却的悲剧。战争从开始的那一天,就注定没有胜利者,不过好在我们和对手都坚信事在人为,所以仗打完了,双方都宣称自己获得了胜利。有新闻称很多参战老兵集体组团观看这部电影,从照片上他们的表情来看,至少这一次的光荣,是属于他们每个人的。
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承载着无数个体无数意义无数价值无数过往无数芳华的文工团解散。一个时代慌慌张张地落下帷幕,另一个时代跌跌撞撞地奏响序曲。一代人渐渐淡出,一代人登上舞台,还有一代人,时代为他们划出了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在他们的青年和中年之间,回荡的是国家这台庞然大车转身时的轰鸣,记录的是一路延伸的辙痕和混杂着古老与现代的气味。
在剧中,冯小刚用属于自己的青春期抒情烘暖了被世人遗忘的那个拐点;而在剧外,圣人、君子、平民、暴徒,不管是哪一个人,都只能在这片突然降临的新世界里,匆匆赶路。
芳华消隐,带病呻吟;命运无偿,可待追忆。
▲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
芳华()
导演:冯小刚
编剧:严歌苓
主演:黄轩/苗苗/钟楚曦/杨采钰
类型:剧情/历史/战争
语言:汉语普通话
上映:-12-15(中国大陆)
END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如想取得授权请联系原北京哪家白癜风治疗最专业白癜风最佳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tdghe.com/wgkjbwh/80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