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一里长桥一里市rdquo

  活动现场,手拉壶、潮绣、手工铜壶等精美的民间工艺品,以及汉服表演、潮曲表演等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看。本报记者陈宏文摄

  锣鼓喧天,舞狮助兴……昨天上午,随着市政协主席汤锡坤,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丽文手执木锤一同敲响铜锣,由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主办的“一里长桥一里市——民间艺人赶集来”活动正式开市,大批市民纷纷涌入广济桥,去感受古时广济桥上的繁华胜景。

  在微微细雨中,汤锡坤、陈丽文跟着市民一齐走上广济古桥去“赶集”。他们不时停下脚步,拿起一件件精致的工艺品仔细端详,并与民间艺人亲切交流。汤锡坤、陈丽文希望广大民间艺人要充分利用这一“赶集”活动,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向市民展示潮州传统工艺魅力。同时,他们勉励民间艺人依托我市即将成立的潮州文化公益基金会,刻苦钻研,创新思维,多出精品力作,推广潮州传统民间艺术,扩大潮州传统民间艺术的知名度。

  活动期间,主办方组织我市民间艺人在广济桥上进行潮州民间工艺现场展示。展示的民间工艺门类繁多,包括潮绣、木雕、麦秆画、花灯、朱泥壶、大吴泥塑、潮彩、陶瓷青花、陶艺、银饰、榄核雕、鼻烟壶、手工铜壶制作、漆画,同时还进行汉服表演、琴弦演奏、潮曲表演等,再现广济桥“一里长桥一里市”风貌。据悉,活动将持续至24日,我市市民可凭本人身份证购买广济桥优惠门票一张到桥上“赶集”。(记者杨碧娜)

新闻多看点

昔日“桥市”繁华景象重现

  烟雨蒙蒙,潮韵悠悠,广济古桥,人头攒动。为期三天的“一里长桥一里市——民间艺人赶集来”活动于昨天正式开市。记者也赶一回好奇,登桥看热闹,感受“桥市”的繁华景象。

  昨天上午10点左右,记者在广济桥售票处看到,不少市民手持身份证,纷纷购票登桥,或一睹湘桥风光、或欣赏民间工艺、或购买特色手信。桥上店铺也竞相开启,茶亭小吃、工艺展演、潮乐清唱……活脱脱地就像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在广济桥第三洲桥,一个独特的摊位,一批精致的橄榄核雕作品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看。《龙虾蟹篓》《渔樵耕读》《九龙戏珠》……一颗小小的橄榄核在经历精雕细琢后,蜕变成一件件主题鲜明的艺术品。

  “橄榄核雕在本地展览亮相还属首次,可以说这种艺术形式在我们潮州还属于新兴类型。”该摊位负责人、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郑良枢说道,《龙虾蟹篓》是他的得意之作,长4公分,宽2公分,历时两个多月才完成。他希望能借此机会,将橄榄核雕这种艺术形式推介给广大市民,让群众领略其中的艺术之美。

  在一个茶碗摊档前,女摊主正忙着为自己的商品贴标价。第一次上桥参加这样的活动,她感到很新鲜。尽管刚刚开市,又恰逢下雨生意不尽理想,但摊主还是心态乐观,憧憬道:“周末游客更多,生意应该会好点吧。”

  长期在桥上经营“潮州三宝”的亭楼前,摊主苏女士又做成了一笔生意。她告诉记者,今天的游客比往日多,生意也跟着好起来。瞄准商机,她准备走“薄利多销”策略。

  作为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广济桥素有“廿四楼台廿四样”的美誉,昔日桥上木屋相互比邻,楼台鳞次,商贩云集,是潮州交通、贸易的中心。此次活动以潮州民间工艺品展销的方式,再现广济桥“一里长桥一里市”的风貌,勾起了老一辈人的回忆。市民林金溪向记者讲述,大概年左右,他十几岁时曾来过广济桥玩,那时桥上有卖粿条面汤、筐篮椅、鱼、薄壳等,还有问卦占卜的,就连梭船上也在做买卖,很是热闹。“这样的活动应该长期办下去。”林阿伯希望。

  老人勾回忆,小孩图新鲜。跟着爷爷奶奶来赶集的小朋友依岚,左瞧瞧、右看看。“真趣味!”小依岚天真地说道:“跟市场一样,又跟市场不一样。”她跟记者解释,因为同样是在卖东西,但是卖的东西有点不一样,感觉比市场“高大上”。

  市民小陈是名摄影爱好者,拿着手中的相机不停地到处拍。他说,利用古桥赶集的形式来集中展现潮州的工艺美术,既推广了潮州的文化旅游,也提高潮州的知名度。

  一里长桥一里市,再现的是繁华,承载的是回忆,推广的是文化。(本报记者余育闺杨碧娜)

医院五官科竭诚为您服务   ▲医院五官科技术中心率先引进美国低温等离子消融术,低温等离子系统已经广泛应用治疗鼻炎、扁桃体炎、中耳炎、打鼾(打呼噜)、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咽喉疾病、扁桃体周围脓肿、鼻息肉等疾病,并被证明有良好的效果。   健康援助--   医院五官科节假日照常上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tdghe.com/wgkjbwh/828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