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科疾病】艾灸医治咽喉肿痛
咽喉肿痛1证,多见于喉痛、喉痈、喉风、喉痹、乳蛾、白喉及口腔疾病等病证。《素问·阴阳别论》:“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灵枢·本脏篇》:“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汉·董仲舒《年龄繁露·人副天数》:“阳,天气也;阴,地气也。故阴阳之动,使人足病,喉痹起。”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主治2·咽喉》:“喉痹是相火,有嗌疸,俗名走马喉痹,杀人最急。”
本病常见证型有,风热喉痹,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咽喉炎,和虚火喉痹,相当于西医的慢性咽喉炎。
急性咽炎:多由风热邪毒侵袭咽喉,内伤于肺;热邪循经上逆搏结于咽。若因误治失治或肺胃邪热壅盛传里,热毒之气不得宣泄,则上壅于咽。西医认为此病常由病毒感染,少数为细菌感染,以链球菌为主。另外,烟酒过度、高温、粉尘、烟雾及刺激性气体等物理、化学因素的刺激,也可引发本病。
慢性咽炎:多由病后余邪未清,或肺肾阴虚,虚火上炎,循经上结于咽,咽失濡养而至。西医认为其由咽炎的反复发作或长时间鼻阻塞及鼻部的炎性分泌物的刺激;或长时间受理化因素的影响;或因心肝肾等慢性疾病而继发本病。
急性喉炎:多由风热邪毒侵犯咽喉,内犯肺胃,肺胃积热循经上升,风火热毒,蕴结于喉,经脉阻滞,气血郁留而病。或风寒袭肺,肺气不利,寒邪凝聚于喉,喉部气血滞流,脉络阻滞而致。西医认为其由肺炎球菌、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引发。或继发于急性鼻炎、咽炎以后,或因慢性鼻疾,张口呼吸,脓性分泌物下流刺激;或烟酒过度,而致病。
慢性喉炎:多因素体衰弱,劳累过度,或久病而致肺肾两虚,阴虚内热,虚火上炎,灼于喉部;或大声号叫,用嗓不当,耗伤气阴,损及喉咙脉络,而致气滞血瘀,痰凝而致病。西医认为其由急性喉炎反复发作,炎症不消;或未经医治变成慢性。教员、演员等长时间用嗓过度,或发音不当者;常常接触有害气体、粉尘的工作人员;长时间烟酒过度或得了其他耳、鼻等慢性炎症者易发。
总之,如果外感风热之邪熏灼肺系,或肺胃二经郁热上壅而致咽喉肿痛者,属实热证,治宜疏风清热,解毒利咽。如肾阴亏耗,阴液不能上润咽喉,虚火上炎,而致咽喉肿痛者,属阴虚证,治宜滋阴降火,清利咽喉。
1.实热型
(1)症状表现:咽喉红肿疼痛,干燥炽热,欲饮水,吞咽感觉不利,伴发热,恶寒,咳嗽痰黄,舌苔微黄,脉浮数,多为外感风热与肺胃实热之证。
(2)灸疗原则:疏风清热,解毒利咽。主要取手太阴,手足阳明经穴。
(3)灸疗处方:少商、尺泽、合谷、内庭、关冲、角孙、涌泉。
(4)随症加穴:①咽喉肿痛者,加鱼际;②吞咽不利者,加天突;③寒热头痛者,加大椎、风池;④便秘者,加天枢。
(5)灸疗方法:颐艾尚科技艾灸:每穴灸分钟,每天一次。灸前灸后喝一杯温开水。
(6)方义说明:本方具有疏风清热、解毒利咽的作用。方中少商为手太阴经之井穴,取之以清泻肺热,尺泽为手太阴经之合(水)穴,取之以泻肺经之实热,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内庭为足阳明经之荥穴,2穴功能疏泄阳明之郁热,配以三焦经之井穴关冲,角孙以加强清泄肺胃之热,更取足少阴之井穴涌泉,以滋阴降火。数穴协用,共奏清泄肺胃之热而达消肿利咽之效。
2.阴虚型
(1)症状表现:自觉咽喉不适,微痛干痒,入夜加重,有灼热感或异物感,面潮红,虚烦失眠,盗汗,5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2)灸疗原则:滋阴降火,清利咽喉。主要取足少阴,手太阴经穴。
(3)灸疗处方:太溪、照海、涌泉、鱼际。
(4)随症加穴:①吞咽疼痛者,加天突、虎口;②午后微热者,加大椎。
(5)灸疗方法:
颐艾尚科技艾灸仪:每次选用2~3穴,每穴灸10~15分钟,逐日1次,5次为1疗程。
(6)方义说明:本方具有滋阴降火、清利咽喉的作用。方中太溪为足少阴经之原穴,涌泉为足少阴经之井穴,照海为足少阴经和阴跷脉之交会穴,此两脉均循行于喉咙,故取上述3穴以滋阴降火,鱼际为手太阴经之荥穴,取之以清肺利咽而消肿。
颐艾尚科技艾灸14(←长按复制)艾灸疗法、艾灸手法、艾灸宜忌
全力打造健康行业科技艾灸第一品牌
白癜风医院北京白癜风转载请注明:http://www.tdghe.com/wgkjbyf/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