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手足长时间浸泡在水中,手足部位糜烂、脱屑和渗出,严重的可造成局部感染和溃疡,通常位于手指、脚趾间。
治疗:保持局部干燥,洗净晾干后可用扑粉(一般市售痱子粉均可)扑于患处,或于轻度糜烂处用3%的硼酸粉湿敷,待干燥后用抗生素软膏涂擦。
预防:尽量减少手足在水中浸泡的时间,保持手足部位清洁干燥,涉水时穿防水长筒靴是较好的预防方法。
湿疹
多发生于双侧下肢,因为双腿长期浸泡在污浊的水中,同时双下肢皮肤容易受各种微生物的侵袭,因此可在皮肤上出现红斑、丘疹,可能会有渗出物,严重的可在皮肤上出现水疱,甚至肿胀。患者主要表现为患肢瘙痒和渗出,处理不当会出现继发性化脓感染。治疗:一般用3%硼酸粉湿敷,在皮损干燥后外用抗生素类软膏。皮损较多、症状重者可口服扑尔敏等药物。对伴感染的湿疹,在进行上述治疗的同时,应积极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预防:可在下水前外涂防水油膏,劳作后可用1%的盐水浸泡双腿30分钟,然后用清洁水洗净晾干。
夏季皮炎
在灾区较常见,因为人们长时间进行户外作业,日晒雨淋,加上洗浴条件差,夏季容易发病。在身体暴露部位产生红斑、脱屑,有的可表现为红色的细小丘疹,严重的可有皮损部位疼痛、烧灼感,患者瘙痒明显,甚至在病变部位出现水疱和大疱等。
治疗:应避免高温及户外作业,可于发病部位外用炉甘石洗剂或扑粉,以减轻不适感。
预防:户外作业时,穿戴好防护衣帽,可避免夏季皮炎的发生。
毛囊炎
灾区卫生条件差,气候潮湿,人们长时间抗灾,挥汗如雨,加上没有清洁的洗浴用水,因此容易发生毛囊炎。防治:对较轻的毛囊炎,要注意个人卫生,外用抗生素软膏。对多发性毛囊炎,可同时口服抗生素。
阴囊皮炎
发生于阴囊及邻近部位的皮肤红斑、渗出性皮肤病,俗称烂裆病,多见于长期奋战在抗洪第一线的抢险队员。这是由于长时间浸泡在水中,穿着长衣裤,阴部长时间不透气造成的。
治疗:一旦发生阴囊皮炎,尽量避免水下作业,外用扑粉或复方康纳乐霜每日两三次。
预防:减少水下作业时间,实行换班制,适时更换内衣裤,使阴部保持清洁干燥。
脓疱疮
皮肤化脓性感染(脓疱疮)是灾区儿童中较常见的疾病之一,是由灾害时卫生条件较差,缺乏清洁的洗浴用水,儿童未注意个人卫生等引起的。可在面部和四肢以及躯干部位出现一个小水疱,水疱内的液体逐渐变得浑浊,水疱也变得松软,因重力的作用,呈瓶水样挂在皮肤上,能看见明显的液平面。
治疗:水疱或脓疱局部消毒后抽吸疱液,外涂新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或夫西地酸乳膏等。皮肤广泛或伴有发热、淋巴结炎者,系统应用敏感抗生素。
预防:主要是注意卫生。
皮肤癣病
发生洪涝灾害时,由于身体一些部位长期浸泡在水中,加上此时人们的生活环境温暖潮湿,是各种癣病的多发季节。手足癣是灾区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另外还有体癣和股癣等,此时都易发。如果不及时治疗,还可伴发细菌感染和其他皮肤病。
治疗:一般采用复方苯甲酸酊外涂或抗真菌外用药膏等。对局部轻度糜烂渗出的癣,应同时使用含抗菌药物的癣药膏,避免细菌感染。
虫咬皮炎
夏季是蚊虫滋生的季节,洪水泛滥更促进了蚊虫的滋生。洪涝灾害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得不到保证,例如睡觉时容易受到蚊虫的叮咬等。在儿童中也比较常见。主要表现为四肢出现红色小丘疹、有时在皮疹的顶端有透明的小水疱,患儿主诉皮损处比较痒,往往在皮肤上可见到抓痕。治疗:对于虫咬皮炎,外用炉甘石洗剂或其他止痒剂可减轻症状,也可外用激素类药膏。预防:使用蚊帐,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外用防护剂等。(本文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提供)
滕州人民医院差点害死我儿子的真相到底是滕州人民医院差点害死我儿子的真相到底是转载请注明:http://www.tdghe.com/wgkjbyf/74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