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生代领导力量
医院走向国际化方向
他深谙沟通之道
常化痼疾于无形
凌波微步
是他面对迷局的破阵之法
华山论剑
让他见证JCI医院的深刻改变
医院副院长马昕做客《院长说》,让医院,共同聆听院长们的故事和精彩……
记者:
医院成立将近年,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面对这样一医院,医院的管理团队会面临很大考验,在这其间你们会有哪些经历和体会呢?
马昕:医院有很多挑战,也有很多乐趣,让医院沿着政府、百姓,还有患者的要求去发展,这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难题,也是一种使命。
医院大牌专家非常多,很多医生墙内开花墙外香,影响力很大,如何对这些专家进行管理,医院的管理,是一个需要不断改进管理模式的过程。
我们的管理模式大家都比较认可,形成了商议的机制,而不是简单的命令和服从。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大家在问题面前既讲原则,又讲一定的灵活性,相对来说都非常理性。
非常感激我们的医生、护士和员工,他们非常大气,又充满理解,会为大局着想而舍弃个人利益,能够为医院这艘大船的远航做好自己的工作。在管理过程中有一点让我非常感激,也非常有感触。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当我走上管理岗位,之前的师长会变成管理对像,自己会用管理者的身份跟他们交流和沟通,对我们双方来说这是一个角色转换的问题,确实需要适应一段时间。这时我对自己的定位要非常明确,在医学专业上,师长永远是我师长,医院管理方面,我们则是另外一种关系。其实我们之间有着很好的默契,师长们非常支持配合我,尊重我的想法。当然,我会先跟大家充分沟通,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让师长们先表达看法,然后我再把我的想法与大家交流,大家一起商量,实事上很多事情通过沟通都能很好地解决。沟通是无极限的,我做医务处这段时间是个锻炼的过程,医务处需要处理大量的院内、院外事务,还需要处理很多医疗纠纷及其矛盾,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锻炼,锻炼如何去跟不同的人打交道。需要学会听取别人的倾诉,给别人说话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尊重,尊重每一个人,尊重员工,尊重病人,哪怕他级别很低,哪怕病人普通话也表达不清,只要你充分尊重他,他们肯定会更加尊重你,这是将心比心的。从学科上讲,医院的特点是大专科、小综合,这些学科对全国的病患极具吸引力,每天都是一万以上的门诊量,就诊过程中难免有一些不满之处,也有一些让医生不满意的地方。作为管理者,我们最重要的是如何理顺流程,尽可能让最多的人满意,让医生满意,让护士满意,更让我们的患者满意。从这个角度讲,每个投诉都是改进我们医疗流程最重要的一个信息,一个环节,一个提醒,没有病人的投诉,会永远觉得我们做得是对的。实际上很多地方都值得改进和提高,但我们自己不一定清楚,靠什么,就需要靠医生,靠护士,靠病人的帮助我们才不断改进。我们倾听他们的想法,在沟通中会发现很多细节上的问题,通过沟通也能让病人理解医院,理解医生和护士的艰辛,实际上沟通到最后,我相信绝大多数都是很好解决的。记者:医院的神经外科、手外科、感染科以及皮肤科等,医院相关排名上一直名列前茅,保持着全国领先地位,那么你们在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上有哪些独到之处呢?马昕:医院多年下来培养了几个非常特殊的学科,象神经科学群,我们的神经外科,神经内科,还包括手外科,手外科偏向是手,实际上他们神经方面,周围神经方面相当的有名气,做得相当的细致。放射科每年的全国排名也是名列前茅,它的强大与神经方面相关,形成一个庞大的学科群。我们的感染科每年也基本上是全国第一。康复科也与神经关系相当密切,他们的神经康复在全国有地位,在全世界也有影响,每年的排名也是位居全国前列。我们的皮肤科基本上是全世界体量最大的皮肤科,每天的门诊量高达三千多,旺季达到七千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医院相对来说是偏小的学科,而在医院却发展得非常庞大,发展得非常细致,医院文化可能有一定关系,我们比较注重细节,而这些学科相对来说都比较细,但我们在这方面做得淋漓尽致,做精细化,做高端化。面对这种情形,有人会认为我们的外科、内科偏弱,是否要把特色专科削弱,去发展这那些普通学科。医院应该有不同的发展之路,如果包括医院都走同样的发展之路,并不有利于学科发展,也不利于病人就诊。对某些大的专科,我们要做索性把它做到极致,做到全国第一,做到世界第一,再让强势学科带动弱势学科一起发展。这形成了医院非常有特色的一个学科群,而并非大而全,大而全实际上是每个学科都相对来说比较薄弱,我希望医院医院不一样的发展特色。近几年我们的外科系统引进了很多新的主任,象外科主任钦伦秀教授,医院引进;泌尿外科沈周俊教授,医院引进;麻醉科的王医院引进;眼科的王志医院引进;还有五官科的孙广滨教授,胸外科陈晓峰,都是从外面引进而来。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引进?因为我们丁院长有着非常独到的眼光和思路,我们知道传统的文化有时需要新的刺激因素,进行多种文化的交融,才能迸发出火花,才有新的发展动力。在青年医生的培养方面我们也下了很多功夫,花了大量的心血、精力和资金,进行物质和资金的保障。每年会派几十位医生、护士到Mayoclinic(医院)、Massgeneralhospital(医院)医院去学习至少三个月,让他们带回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观念。我们所有的中层干部,职能处室的领导都到哈佛大学进行培训,到麻省总院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医院是怎么管理的,我们眼光要放眼世界,我的目标是做中医院,怎么去做,一定要去学习,来改变医院的基因,改变我们的文化,让医院文化更能与全世界接轨。记者:医院是全国首家通过JCI医院,这在当时是非常高的荣誉,医院管理认证期间,全体员工是如何协同配合获得成功的?医院的管理者,你们又有哪些心得体会呢?马昕:我全程参与了医院的三次JCI认证过程,JCI整个过程对医院来说意味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在国内评审或者历次检查,医院都不错的,第一名、第二名,实际上我们真有这么好吗?国内评审因为没有第三方的评审评价机构,相对来说经验都不是非常丰富。于是我们引进第三方,引进美国的这种评审,引进美国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框架,医院来说是一个管理上的跨越,让管理理念及行医的理念有一个飞速的转变,这种转变是适应医院的发展的,我们地处上海国际大都市,必须有一个国际视野和眼光。医院一直推崇创新,追求变化,追求突破自我,改革开放以后,陈星荣老院长做了很多突破性创举,医院现在的文化和发展方向。我们要追求国际化,追求精品化,追求每一个病人都能有着最高的安全体验和质量体验。大家团结一致做JCI,把那段时间变成我们一个质量改进的一个盛宴。那是振奋人心的几年,大家全部调动起来,积累了几十年的问题集中在那段时间进行改造,做了很多改进,单独的传染病大楼建设起来,急诊流程全部翻新,以前的急诊室相当忙乱,流程不清晰,还有所有的药物配置流程,病理科的流程包括硬件流程全部翻新,按照如何让病人的安全和质量最大化的要求去翻新。那段时间非常辛苦,大家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忐忑,一直在学习,整个过程酣畅淋漓,就像踢一场足球一样,累并快乐着,当然结果是振奋人心的。年我们非常顺利地通过了第一次JCI评审,从此医院走上了一个持续改进的道路,这种改进也成为了医院文化的一部分。很多科室主任在进行质量改进和医疗流程沟通时,都会建立起JCI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大家都会使用质量管理工具,会用PDCA,做普拉图分析,都会做根源分析。一旦形成这样的文化,大家就能够用理性的思维去考虑,用数字去表达,用JCI的原则来说话。做了第一次JCI,第二次JCI就方便很多,变成一种常规性的检查,第三次更顺利。JCI的评审过程不是考试,没有打分,我跟员工反复讲,这是一个管理大课程,我们通过JCI的评审,一个星期内我通过五个评审官能获得我需要的东西,我做得好的地方会鼓励,不对的地方,值得商榷的地方,他会给到一些新的信息,整个过程是帮助的过程。医院的员工比较喜欢这个模式,也比较享受这个模式,医院质量持续改进应该怎么做,JCI的检查理念,持续改进的理念,深深的印在医院每个人的心里面。JCI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积极向上的一颗心,医院文化的一部分,这样我们才医院,大家都有一个盼头,都有一个愿景和使命。记者:当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会给医院带来怎样的改变,医院又会如何运用互联网平台给老百姓带来便利呢?马昕: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很多观念跟以往不一样了,对很多的传统行业是颠覆性的改变,包括我们的医疗行业。医院的围墙推倒了,以前医生都是在墙内,现在医生隐性多点执业,通过互联网铺天盖地的都已经开展起来了。很多就诊模式也在改变,很多的医疗行为更加透明化,更加具体化,老百姓对医疗的了解不像以前没有渠道,而且便捷性、可及性都比较差,现在老百姓通过互联网了解很多,老百姓看病之前都会搜索相关的内容,对我们来说沟通比以前更畅快,更畅通,很多老百姓对疾病大致会有了解。对我们来说,互联网对病人,对医院都比较便利的一面,我们是大力推广,包括病人的支付方式,如门诊支付、诊间支付、提前预付等我们都在做,以前大家需要排队,现在逐渐迎刃而解。支付的互联网化对老年人来说可能不是那么方便,所以我们多轨并存,可以手工付费,也可网上付费,也可以用支付宝。还有病人的信息及随访的问题,通过互联网比以前便捷得多,我们可以把病人资料留得很全,病人离开后可以通过引发桥本氏病的4大因素潍坊梦圆象牙塔nbspOPPO等你来转载请注明:http://www.tdghe.com/wgkjbyf/74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