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用时间,让医疗充满温暖和人情

于刚,特级专家,主任医师,宝宝眼医生集团创始人,北京美和眼科院长,医院院长助理,眼科主任。中华眼科眼眶、肿瘤、整形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眼保健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视光产业分会副会长,《中华眼科》、《眼科》杂志编委,第四届全国优秀院长,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获省长特别奖,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数十项,五一奖章获得者,获多项国家专利。

擅长领域:小儿眼病、斜视弱视、上睑下垂、小睑裂综合征、小儿泪道、眼球震颤、高度近视手术、角膜塑形镜。国内率先开展斜视、弱视、眼球震颤网络训练、治疗。曾获北京、河北省自然基金资助,并担任主研人,在小儿眼科专业领域辛勤耕耘36载。

认识于刚主任,缘于9岁儿子的眼睛近视。2月底在好大夫网上挂了于刚主任的号,于3月2日上午到位于西直门的美和眼科诊所给儿子检查眼睛,在检查和诊断的整个交流过程中,感觉到美和眼科的医护人员对我们的态度都非常亲切,这种感觉后来在与于刚主任的交流中更是特别明显,就是觉得于刚主任像自家的亲人(在从诊所回家的路上,儿子还和我说,这个于爷爷真好啊),医院的医生给人的冰冷感觉真的完全不一样!于是我忍不住向于刚主任透露了自己的身份,希望可以给于主任做一期人物报道。

后来,在于主任助理的协助下,我了解到更多有关于刚主任的事迹,心里更加钦佩,我觉得,医院,这样具有人情味的专家,我们必须多多宣传,这既是给广大的医生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也可以让更多的眼科患者找到一家充满温暖和人情味的医疗机构,如此这般,也算是一件好事。在3月底的一天上午,我到美和诊所采访了于刚主任。

勤学苦练精医术,初出茅庐露峥嵘

于刚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曾是河北张家口某部队的军医,在父亲的影响下,于刚报考了医学院。

年毕业后,于医院工作,为继续提高医术水品,自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于刚先后在天津、医院完成了多轮进修。医院学习期间,于刚争分夺秒地抄病例用于研究和学习。某天半夜,曾因突发阑尾炎,挣扎于生死线;在北京进修时,往返于张家口与北京的火车去程5小时,回程5小时,但他并不觉得苦累;在图书馆发现某种国外期刊上的新资料,复印一页便需要两块钱,他也在所不惜。“信息匮乏阶段,没人要求我做这个,这是自我要求。”

于刚至今记得,外文眼科期刊在王府井的新华书店二楼的一个小角落里,眼科医生把他称为“海盗书屋”。以这一态度吸收新的营养,于刚进步飞快,也正在这一阶段,其所在科室的医技水平稳居河北省第一。

随着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于刚医者生涯的前半部分有过四次破格:破格当主治、破格当主任、破格上副高——破格当正高时他才39岁。

年,于医院院长,但医院整体发展态势和地医院类似。“大家都不了解如何做远期规划,二、三线城市院长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员工吃饭。”担任了院医院全局考虑问题。

那医院中,可按月开出工医院一家,而他本人的工资则是每个月40元,奖金拖个一年半载的“很正常”,甚至哪个医生白大褂扣子掉了再买都需要打报告,显微镜等而今最常见的设备就更不用想了。

“当时的院领导觉得我和其他几个年轻人比较有潜力,放手让我们干。”为采购更为先进的设备,于刚等人想到的第一个办法是争取当时较为流行的外汇额度,开始频繁地跑张家口和河北省石家庄的卫生局、计委等部门。“目的很简单。买先进设备要从国外进口,外汇指标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于刚回忆,当时拿到最多的,是一个几十万的外汇额度。借助这一手段,医院设备需求得到了很大缓解,同时,于刚还在当时政策允许范围内开办一些“三产”,为医院的发展补充了难得的经费,医院医生带来了一定的福利。

于刚做的另一件医院竖了一块广告牌。“当时的人都信奉‘酒香不怕巷子深’,医院宣传,很多人不理解也正常。”数九天,零下35摄氏度,在张家口和锡林浩特的那条公路上,于刚和几个同事刷了六天油漆,砸了六天铁皮,竖起了一个高达13米的牌子,医院的知名度,使医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于刚的另一创举是“大篷车医疗队”。自年开始至年,“大篷车”几乎跑遍了河北周边和内蒙古锡林浩特7个旗县,以及山西8个区县。“医院的眼科诊疗能力已经可以覆盖地区13个县的万人口,人才梯队也已搭建完成,需要主动向周边辐射。”

通过十年时间,“大篷车医疗队”名声逐渐打响,医疗队基本工作流程很简单:一个县(旗)停留约20天,一个长条桌,几把椅子,以义诊形式,医院的最低标准收费,免费培训当地医务人员。“相当便宜,还会为当地协作医疗机构留下部分收入,医院都很欢迎,当时最麻烦的事儿,其实是去哪个老乡家吃饭,因为每次都有十几个老乡请。”

在于刚的领导下,医院的诊疗水平后来已医院等友院看齐,甚至在某些方面实现了超越,在业界获得了“塞外小同仁”的美誉!

用心用情用时间,打造眼科大品牌

年,为了寻求新的挑战,于刚辞去了市政协副主席,市九三学社主委,省政协常委,医院院长多个职位,只身来到北京,作为人才引进,医院大家庭的一员。

  入院之初,为了不耽误门诊,于刚医院附近的交警拦住。医院眼科医生,为了出诊可否通融?交警老张立马一句话就顶了回来:“少骗人,医院没眼科!”

  那时的北京医院,眼科与耳鼻喉科是在一起的,只是五官科其中的一个组。10年之后,北京医院眼科已是全国医院中小儿眼科领域的佼佼者,于刚也和交警老张变成了每天见面一定会热情打招呼的老友。

  年也是于刚和他的医疗团队积极“筹备虚拟眼科平台”难忘的一年,医院后给眼科专家团队建立了网站   来到北京医院的第一年,于刚和吴倩主任将自己写的科普文章,做的手术病例,手术视频一篇篇、一帧帧传到网站上,并开始地对患者的咨询问题进行详尽的解答。后来眼科逐渐有了起色,科室新来的医生、护士长也开始和于刚一起回答网络上患者的提问。

  于刚说:“我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并且对新技术有十分浓厚的兴趣”。从博客到微博,qq到   于刚说:“通过互联网塑造医生品牌没有捷径,打造品牌医生,打造品牌科室,最终还是要用心、用情、用时间,品牌其实就是时间的积淀。”

  很多同行都羡慕于刚及其团队取得的品牌成就,殊不知,这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历经了多少艰辛。

有一年科室举行踏青活动,于刚问一位女同事的女儿是更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小女孩毫不迟疑的回答“更喜欢爸爸”,“因为妈妈回家只知道做两件事:缝鼠标垫、回帖子。”

  于刚说:“这位同事是我们眼科的曹文红主任,为什么要缝鼠标垫?最初来我们科室的多是成人眼科医生,几乎不会做儿童眼科手术,而儿童眼科显微手术风险很高,孩子麻醉存在很大风险,怎么办?必须让医生在家一针一针从练习缝鼠标垫做起,回帖子就是科室网上医患咨询的代名词。”   

于刚还介绍年和他一起到北京"创业"的老搭档——眼科副主任吴倩,吴倩主任原来就是河北医院的小儿眼科主任,家在大兴区,每天上下班往返要坐3个小时的汽车,回到大兴已是夜深。她本人严重晕车,家里还有一个六岁的宝宝需要呵护,她经常是一边在家带宝宝,一边呕吐,一边回帖子,吐完了,在回帖子,还要照顾年幼的宝宝,她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坚持了11年。

 据《好大夫在线》医生个人页面的访问数据显示,北京医院眼科前五名眼科专家的访问量达到了1.4亿。我问于刚,你们是如何创造这些骄人的业绩,有哪些捷径其他医生可以借鉴?于刚有些难以平静,略微激动地回答:“我和我团队的同事能有这样的成绩其实都是他们牺牲了时间、亲情、健康、甚至是牺牲了父爱和母爱换来的,并没有捷径,也没有坦途”。他叹了一口气,沉默良久,“没有用心、没有用情、没有用时间,就没有品牌医生!”

于刚说:“通过互联网塑造医生品牌不过是一种手段。打造品牌医生,打造品牌科室,最终还是要用心、用情、用时间。品牌其实是时间的积淀。

医生品牌还包括道德人品,医生的情怀,大家普遍认为品牌医院有名的大专家,其实是把医生神话了。在大山深处给村民接生的大夫,没上过大学,没有SCI文章,没有学院派的光环,周围的村民生孩子都找他,他年复一年地乘索道过河给老百姓接生,这样的医生是不是品牌医生?在我心里看来肯定的,他们一定是品牌医生!

于主任说,记得科室的年轻大夫刚入职时,我给他们讲如何做一个品牌医生时有年轻医生问我:“主任,您有名气,病人都相信您,可我刚来,没有名气,我自己还是个孩子,别人能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我医治吗”?我回答说,你对病人只要用心,用情,病人从你的眼睛能看出真诚,他们会相信你,只要你坚持一如既往的对待患者,你就会成为一个品牌医生。后来之后的事证明了这句话这句话。年最初只有三名眼科医生的眼科,而如今已拥有23位医生、其中15名正副高职,他们很多人十年前还是一个普通的眼科医生,现在都已是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儿童眼科品牌专家了。

先有品牌科室,还是品牌个人?这就好比,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个伪命题!在一个好的品牌科室里,你可能不是好的品牌医生;但在一个不强的科室里,你也可能成长为品牌医生。以下数据足以说明问题。

于刚带领的眼科最初没有病房,后来拥有了二层独立眼科病房,病人仍然排队等候;他们原年门诊量不到1万人次,后来超过22万人次,仍然一号难求。

他们原来仅能独立完成2种门诊眼科手术,如今30多种儿童眼科手术常年开展,每年完成余例各种疑难、尖端手术。

他们原是五官科的一个组,后来却是全国医院眼科的“领头羊”;他们的医疗影响及服务遍及全国34个省市。

他们是较早“触网的”眼科医生团队,业余时间在网上回答11万患者的问题,发表儿童科普文章余篇,专家网页浏览量超过1.2亿人次。科室儿童眼科网站访问量超过万。他们独创了“虚拟眼科“的理念;医院内“医生集团”的建设;他们打造了一个儿童眼科的移动帝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于刚在北京医院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说他的人生已经达到了巅峰,但是于刚说,他骨子里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从年裸辞进京进入医院到年4月25日宣布离开体制再度创业,都在验证这一点。

于刚是中国第一批最早尝试互联网在线问诊、并为自己树立品牌的名医。他的微博有51万粉丝,其“好大夫在线”上的患者访问量居全国医生之首,近1个亿的访问量,孩子们都叫他“于刚爷爷”。他经历了网红时代微博、

转载请注明:http://www.tdghe.com/wgkjbyf/82287.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