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老白脱胎换骨演个好人,为什么我反而难受

不知道你们发现没,今年的影视圈里有一个题材特别火——贩毒与缉毒。

除了上半年堪称现象级的网剧《余罪》,和下半年口碑与票房双双飘红的《湄公河行动》,

去年一开播就被捧为神剧的《毒枭》,第二季也终于在上个月回归。

当然,提到毒品题材,有一部剧肯定绕不过去,《绝命毒师》。

莱恩·科兰斯顿凭借对“老白”这一角色的诠释,不仅获得了全球观众的认可,并捧得艾美奖剧情类剧集最佳男主角奖。

而我今天要给你们推荐的这部电影,讲的同样是和贩毒、缉毒有关的故事,主演也还是“老白”。

只不过这一次,绝命毒师摇身一变成了缉毒卧底——《潜伏者》。

本片于今年7月率先在美国上映。

烂番茄新鲜度69%。

外媒有捧有弹。

捧的: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看中的是《潜伏者》的工艺和神韵。

弹的:

《滚石》杂志认为布莱恩卓越的演技也无法拯救这部仅满足于老套的糟糕电影。

而在我看来,本片确实不是一眼惊艳的电影,但整体看下来也算精彩:

故事紧张刺激,演技可圈可点,年代感完美营造,其中有那么几场戏更是让人过目难忘。

与《毒枭》一样,本片同样由真人真事改编而来,讲述一名传奇联邦探员的卧底经历。

这位探员就是片中“老白”饰演的鲍勃。

至于他到底哪里传奇了,跟我一起上车吧。

影片一开场就通过配乐、布景和人物的服装、造型把观众拉回到上世纪80年代。

那一时期,巴勃罗的贩毒集团每周向美国输送的可卡因数量高达15吨。

不过本片并没有像《毒枭》那样正面展示毒品的数量和巨额的毒资,《毒枭》中堆满屋子的钱

而是通过两个小细节,从侧面精准的再现了当时毒品疯狂流入对美国造成的影响——

在一些地方,毒品可以被当成货币流通,

由毒品引发的杀人案件持续增加——原本的停尸房已经不够用。

告诉我你们还愿意吃BurgerKing吗

是的,对于当时的美国来说,缉毒任务是相当艰巨。而鲍勃正是担负起这项艰巨任务的联邦探员之一。

他已追查南美的毒枭多年,但始终进展缓慢,举步维艰。

某天早上,他突然想到了一个新思路——

既然追踪毒品根本接触不到贩毒集团上层,那么从洗钱环节入手是不是更容易接近大Boss。

而他的这个提议,让警局的同事和上级也觉得很靠谱。

于是鲍勃决定,在自己退休之前,再最后放手搏这么一次。

他的计划很简单——

化名穆塞拉,乔装成有钱的商人,然后以帮助贩毒集团洗钱的名义接近他们。

他随身携带的装备更简单——

没有枪,没有黑科技,只有一个藏了录音机的旅行箱,且需要他手动操作来开启录音模式。

而他最初的搭档也只有两个——

化名为多明格斯的警局同事,埃米尔,两人到墓地看墓碑来挑选自己卧底角色的名字

和他从监狱里带出来的罪犯朋友,敦。

就这样,在一切从简的情况下,鲍勃开始了他的伪装人生和卧底之路。

而他所要面对的人和场面,却是格外的诡谲、复杂——美色的诱惑,

未知的凶险,

赤裸裸的威胁,

甚至还有些性向不明的男毒贩摸他的“不可描述”部位。

没错,看过几部卧底电影的朋友肯定都懂——身处贼窝的卧底所干的事,就好像在刀尖上跳舞。

走错一步,不仅整个抓捕计划满盘皆输,还随时面临丢掉性命的危险。

《余罪》

而《潜伏者》好就好在,它以颇为克制的方式营造出了一种真实的危机感。

没有炫酷的对打,没有唇枪舌战,却总能让你看得胆战心惊。

影片的两场戏中,鲍勃的处境极为凶险。

第一场,是鲍勃和妻子结婚纪念日那天,他带着妻子外出庆祝。

两个人正吃着,一名毒贩走了过来。

但鲍勃此前和毒贩说的是自己没结婚,只有一个未婚妻。

这时候镜头刚好给到毒贩腰间挂着的枪。

于是紧张感马上就出来了——

要露馅了,怎么办?!

好在鲍勃急中生智,扯了个谎,说那是他的秘书。

而这一层危机刚刚过去,新的危机马上到来——

服务员送上蛋糕,上面写着“周年纪念日快乐”,

毒贩看到后也露出了怀疑的表情,

恐怕此时只要他说错一句话或者有一点不坚定,事情又要败露——说不定还得搭上自己妻子的性命。

好在鲍勃没有一点犹豫,把矛头直接指向了送来蛋糕的服务生,

先是臭骂,

然后使用暴力,

再次转移了毒贩的注意力,成功化解了危机。

紧接着,镜头切到晚饭后鲍勃和妻子返回家的车上。

而就在你准备松一口气的时候,另一种层面的危机——婚姻危机又悄然而至。

三重危机步步紧逼,而最后一重甚至连机智的鲍勃也无从解决。

人物所面临的生存与家庭的双重困境,就这样被展现出来。

而下面这场戏,更凶险:

鲍勃带着毒贩和银行家商谈洗钱具体事宜的时候,旅行箱中的录音机突然暴露了出来,

而这一幕,恰好被一个毒贩看到了。

于是在当晚的派对上他狠狠掐住鲍勃的脖子,马上就要拔枪干掉鲍勃。

但就在观众以为这次鲍勃真的要玩完的时候,剧情再次峰回路转——

这位毒贩还没来得急把这个消息泄露出去,就被另一位早就对其不满的毒贩打死了。

于是,鲍勃又一次化险为夷。

有观众说这太巧了,假。

但在我看来,联系上面两场危机的解决影片恰好呈现出一种更广阔的真实——

一名卧底能够长期潜伏而不被发现,除了要靠超强的应变能力、过硬的心理素质,也同样离不开一些运气。

总而言之,尽管鲍勃的卧底之路常伴凶险,但整体来说也还基本顺利。

他深谙和毒贩们的相处之道,不能太正经,也不能太低声下气,还要舍得花钱。

这就是我们在片中看到的——

他经常开一些下三路的玩笑,

把毒贩带到自己预先准备好的高档别墅享受,

而当涉及到关键问题,态度也相当强硬。

正是凭借着这些手段,他赢得了毒贩们的信任,甚至开始和他们称兄道弟。

而鲍勃的这些毒贩兄弟,也因此都愿意担负着风险把他向自己的上层引荐。

在影片进行到将近一半的时候,鲍勃终于如愿以偿的见到了一位颇具势力的毒枭——罗伯特。

对,就是这位喝着香槟,风度翩翩的男人。

这位大毒枭的画风似乎和我们想象中的不太一样,

鲍勃第一次见他时,他独自一人在电影院里看黑白老电影,

他家中收集的名画也证明了他的艺术修养与品位,

而且即便坐拥财富无数,他却还是愿意在家里给妻子和孩子做饭,

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罗伯特独特的气质。

在这里有必要提一下电影中的人物塑造。

如何塑造一个有层次、立体化的人物?一个巧妙的方法就是挖掘人物基本设定之外的状态。

比如杀手不杀人的状态,警察不出警的状态,毒贩不贩毒的状态,工作狂不工作的状态。《湄公河行动》

举个例子,《湄公河行动》中,张涵予女儿的出现其实对主线剧情毫无帮助,

但她同样不可或缺,因为她的存在让张涵予这个角色更像“人”。

本片同样是如此。

鲍勃的卧底行动是主线,但影片也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绘他的家庭生活。

他对孩子的爱——

经常深夜到家,但也要看一眼已经熟睡的孩子。

他的婚姻危机——

影片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猜测,妻子口中的“选择”就是离婚。

这些生活场景的呈现无疑让鲍勃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

他工作的时候要担心家人的安危,在家的时候又时刻惦记着工作。

同样,对于毒贩,影片也展现了他们的另一面。

电影中鲍勃带着他的未婚妻凯西(警察假扮)和罗伯特一家相处了好久,他们一块吃饭,

一块谈天说地,

日子久了,对于忠诚和友谊格外看重的罗伯特——

甚至把鲍勃和凯西看成了自己的家人,

和自己唯一信任的人,

而在这个过程中,鲍勃也再度陷入矛盾。

一边是充分信任自己的朋友,一边是法律的正义。

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后者,并想出了一个天衣无缝的计划——

和假未婚妻凯西举行婚礼,好在婚礼上把他的毒贩朋友和洗黑钱的银行家一网打尽。

这场婚礼戏,也是整部电影中最精彩的一段。

而前来参加婚礼的角色,根据心态、目的的不同,可以分成三方。

鲍勃的上司和同事紧张又兴奋,因为行动终于要大功告成了,

毒贩们也一个个开心得不得了——

因为在他们的眼里,这是自己的好朋友大喜的日子。

至于鲍勃和他的“未婚妻”,心理状态则要复杂得多。

因为他们是一直和这些毒贩深入交往的人,他们骗取了众人的信任并即将辜负这些信任,狠狠的出卖那些同自己交心的人。

于是婚礼正式开始前,鲍勃几度陷入沉默。

甚至告诉顶着巨大风险前来的罗伯特——你不该冒险。

是的,他被是非观和个人感情拉扯着,而同样被拉扯的还有在银幕前的我们。

而这种拉扯状态,在鲍勃和凯西在众人注视下缓缓走向礼台的时候被推向高潮。

一对新人和众人情绪的反差也构成了巨大的张力:

毒贩们,喜笑颜开,

你甚至可以看出那种喜悦是由衷的,

而鲍勃和凯西,面对众人的祝福——

神情凝重,眼神复杂。

我们都知道他们在做一件对的事,但同样也会感到遗憾和难过。

我们都知道放走这些毒贩会害死更多的人,但内心就是会有波动。

原因很简单,人,从来就不是完全理性的。

随着婚礼进行,抓捕行动按计划展开,台下瞬间一片混乱。

这样的场面与安然站立的鲍勃构成强烈的反差,

一静一动之间再次形成巨大的情感张力,

我们也都能看出——鲍勃虽然安然无恙地处在混乱的漩涡之外,但内心其实也正风起云涌。

当然,最终鲍勃还是把所有人都送进了监狱,他的卧底行动以一场相当圆满的抓捕告终。

所以某种程度上说,《潜伏者》还是一部主旋律电影。

但这样的主旋律并不让人讨厌,原因很简单——

它在传递主旋律价值观和基本是非观的同时,没有丢掉最基本的人性。

影片聚焦的不是某种观念,而是人。

而我国传统的主旋律作品为什么不受人待见,在我看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

观念太重,人物太轻;教育太多,人性太少。

但其实人性和主旋律本不该是一件矛盾的事,

打鬼子就不能害怕了么?赴死就一定要正义凛然?抓坏人的警察就必须一身正气?

传递主旋律价值观其实并不需要把每个人物都塑造得“高大全”。

就像《湄公河行动》,里面就有警察骂脏话、枪击贩毒集团的儿童兵,

这些情节影响到片子要传递的主旋律价值观了么?

我觉得没有,它反而让这种价值观的输出更加自然、真实。

而《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这些,其实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美式的主旋律电影。

所以我不反感主旋律,我只是反感把“人”抹平的主旋律。

我更不反感中国的主旋律,相反,甚至期待我们有一天也能拍出能向全世界输出的——

艺术上无可指责,文化上独树一帜,立场上足够鲜明,人性上充分挖掘的国产主旋律电影。

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

喜欢,喜欢这篇文章,

就转发到朋友圈,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对话框(非留言框)回复“潜伏者”,就有链接给你。

最新的一期《有部电影》已经上线,

点击左下角即可观看。









































治疗白癜风的小偏方
白癜风中医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tdghe.com/wgkjbys/73949.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