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佛禅寺能持否《明史·太祖本纪》里记载“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说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曾在大饥荒时出家为僧的事在历史上那些战乱和灾疫时期佛寺的确承担过一些救济功能接纳一些孤苦无依之人出家但这也是特殊时期的慈悲方便在社会秩序正常的年代里例如在唐朝佛教繁荣的时期里并不是谁想出家都能行的出家,是需要很大福报的香炉满足这十条需要有福报在古代,出家为僧也有很多详细的要求。尤其是接收十方善信供养的十方丛林,具备坚定的信仰、相适应的修行能力,需要自身能精进修行甚至对外弘法,所以对于想要出家的人,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常见有如下这些:一、年纪适当,能生活自理这是指接受剃度时的年龄,太小则心性和信仰未定,还看不出是否堪为僧材,年龄太大很难适应佛门长时间的修行和劳作,寺院里医疗条件有限,身体上的障碍比较多。毕竟,出家绝不是养老,而是要精进修行,誓愿出离轮回的。二、意志坚强,能吃苦耐劳欲新出家者,先说苦事:谓一食、一住、一眠、少饮食、多学问,言能不?答:可者。方得受之。三藏法师三、父母允许若有来求出家者,应先问父母许已,方与出家。若不先问与出家者,得越法罪。四、没有犯边罪曾受佛戒已(含白衣五戒八戒在内),于淫杀盗妄四重戒中,随犯一戒,即漂弃佛海边外,故名边罪。在现代社会里,还需要开具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无犯罪记录证明等。五、出家的动机纯正为衣食利养混入僧团,盗听大僧说戒、羯磨、同僧法事,受人恭敬利养礼拜,名为贼住。六、明确,信仰坚定曾为外道来受具戒,后复入外道,今又重来出家受戒,此人志性不定,名为破内外道。非佛法器,佛不许度。上殿七、没有债务缠身既然要出家,就应该先解决掉债务等经济上的纠葛,出家不能是对他人不负责任。作为出家人,更要敬畏因果,为逃避债主而出家,今生的欠账会变成未来世更大的”负债“。八、不是承担社会重任的公职人员不应度大臣出家,见来求请应须诘问,汝非王臣不,若不诘问与出家者,越法。九、身体健康身患严重疾病或是传染病的,服药依然不愈的,一般不接受剃度出家,可以去一些佛教安养院。毕竟十方丛林里的出家人是受十方供养的,内修外弘为本分,否则更加虚耗自己的福报。若因重病而无法参与早晚课诵、出坡坐禅等必要功课,也要麻烦同修在病床前汤药伺候,耽误同修的修行。但若是出家后患病的,则不应驱出。手印十、四肢健全,五官端正出家人需具备威仪,言行举止都是世间人的榜样,所以有这一条要求。其实,这些硬性规定到现在依然是适用的,同时还会设一个考察期,同时找到愿意接受出家的寺院和依止师。能够全部符合上面这些条件,已经需要很大的福报了。晨钟父母同意最难得的福报出家最难过的大概就是“父母关”。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悉达多太子想要出家求道,他的父亲净饭王也是想尽各种方法阻拦,亲情最难舍,作为父母希望孩子按世俗标准工作、成家、生子,作为父母放下不对子女承欢膝下的执着,这些也是人之常情。在现代普遍少子化甚至独生子女的社会中,如果能有缘投生在佛化家庭,如果能够拥有开明的父母,能够同意子女出家,那真的是几世修来的因缘和福报。随堂唐宣宗时有位宰相裴休,也是当时有名望的佛教居士,精通《华严》教旨与禅宗心要。他的儿子裴文德年纪轻轻就科举高中,被封为翰林学士。但当时有位皇子重病,按当时皇族的规矩,可以请人代皇子出家以培植福报。裴休便提出,由其子裴文德出家,既尽臣子之责,也可以籍此契机让儿子有修行佛法、解脱轮回的机缘,同时也了却他自己无法入佛门修行的遗憾。裴休亲自送子入了沩山密印寺,并写《警策箴》送给儿子。裴休当然也有不舍,但他更了解出家修行的意义,所以在《警策箴》中谆谆嘱托,告诫儿子在佛门中要适应粗茶淡饭、粗布麻衣日子,看破“紫罗袍”与“黄金贵”这些世间荣华的虚浮,不要因自己的出身显贵而自大,“莫在空头争闲气”。用心修道,精勤用功,礼拜如来,求得智慧,这也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若能如此,天龙护法都会欢喜赞叹。这位裴文德出家后,法号“法海”,即是后来金山寺的开山祖师,但完全不是民间戏剧《白蛇传》中所描述的那样(真实的法海禅师传记,请继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tdghe.com/wgkjbys/85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