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科
欢姐,强势+严格,在综合科3个星期,欢姐还是教了很多知识,真的是手把手教,一张一张化验单讲解,奈何基础薄弱,她都已经不想再吐槽了。像欢姐说得的,第一个科最重要的是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和如何去培养临床思维。“以发烧为例子,就是来了一个发烧病人,你要知道他是为什么发烧的,是由什么病因引起的,针对这个病因如何去治疗,治疗效果怎样,无效又该怎么去处理,治疗方案是怎样的。”哪怕是上去串科的时候,有机会都还讲解了些新内容。其实欢姐还是个情感顾问(省略)
值夜班:1.有个中风兼皮疹的病人,之前一直住养老院,皮疹医院,下半身中风瘫痪,坐都坐不了。从下午开始咳痰不出,呼吸困难,嗜睡,瞳孔反射弱。本来中午就要求上监护仪的,家属一直推脱,一直说要等大哥过来,边说边走就不见人了。一直拖到晚上9点多。因为是我接进来的,帮忙带去门诊啥的,然后家属就跟我聊了一些,意思就是很明显的都做好了“顺其自然”的准备。当然啦,我们是不敢乱说话了,还是坚决要求上监护仪,并签好病危通知,最好还是转ICU。拖来拖去,最后二线值班主任都来了,跟家属坐在一起做了1个多小时的思想工作,医院要听医生话不要乱来。最后结果还是没有同意转ICU,也没有同意换病房——人不在了就拉回去,实在不行就拉去养老院放着。来了很多家属,没有一个能话事,也不想承担责任,相互推脱。
2.另一个病人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瞳孔反射消失,都休克了。也有个女家属在,也是没话事权的,最主要还是没钱,一直拖,一直在打电话商量。经济困难,无力支付费用,延误了治疗,最后面转ICU了。第二天就背锅了。
一个教学查房,几乎贯穿这半年。本来是为了应对南方医的,却变成了广中医的;由“强直”变成了“类风关”,给的病例还不太标准,证型与症状不符,但是现场的“病人”却很典型很敬业。匆忙上阵,没什么准备,重在参与;在现场的时候,人家都是主任带规培生,还化妆打领带,医院比较“真实”。
回去的时候,太久没在广州南站搭过动车,不知道在哪里上车,差点就没赶上。
第一个科室,感觉很不一样,虽然待的时间不长,但是大家都很熟悉,从医生到护士,很温馨的感觉。有很多原因吧,可能刚开始就我两个实习生,后面都是流水式了;也可能是因为欢姐的缘故,经常上去走,比较熟悉。
欢姐经典语录:“LX,你在干嘛?/你到底在干嘛?”这句话后面肯定是要挨吐槽的。
妇产科
跟了好几个带教,俏姐很忙跟娴姐,后来跟兰姐,兰姐说病人太少不好意思带我,然后叫我跟主任。但还是几乎无带教状态,就贴贴验单,产科没什么病历写。然后还是天天准时去上日班,7点半坐到5点半下班,太年轻太后悔了。
俏姐那时候很忙,要下乡要照顾亲属,通常是一转身就找不到人了,加起来跟了不到三天;但是后来她说感觉带了我很久。11月碰到她值夜班,过去待了下,聊到了当医生和家庭,聊着聊着气氛就突然不对了,泫然欲泣,很尴尬,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家庭的原因,俏姐一晚上都在说“当医生其实是很冷漠的”;当医生不容易,当个好医生更不容易。
内三科
要求严,管理严,也正因此成了目前实习轮科中最尽责任的科室。几乎都是7点半到,查一遍房,问一遍情况,然后才回来交班。有时候加主任查房甚至查三遍一早上。超哥比较放得开,很多事情都是让我们来完成,远程开医嘱、半独立值班、全程跟踪病程。就是很忙,曾达18个病人,从不会写病程到写得飞起;学到的东西其实也是很多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恐怖。
月初,第一次看到病人在身边离开,站在床边送好他最后一程。内心居然没有一丝波动很平静。
月尾,收了个女孩,伴智力语言障碍,厕所摔倒,全身疼痛或者是不知道哪里疼痛明显,病理征反射正常,做了胸部腹部头颅CT,都没看出什么。但是每天情况越来越差,还出现了其他新症状,如下颌不自觉颤抖等。最后加做了个全身CT,提示:齿状突完全性骨折+髋关节侧板间隙半脱位。(分开扫胸部头颅CT的弊端,恰好有盲点区域)女孩后面转ICU了,这件事大家都很难过,也被上了一堂课。
第一次实操心肺复苏,理论知识被ICU主任问到傻,“好好回去看书”。.6.16
内一二区
跟印哥,印哥又带了个新招回来师姐,间接的就是跟着师姐。入科的第一天,就说这科室一般没有什么的,病情很稳定的。然后话还没说完,在内二做血透的一个病人就突然心衰叫下去抢救了。旋姐说,你看看你,还敢瞎说不,我们可是心血管科,很容易有突发情况的。说回来,整个月都是围绕着这个心衰病人;家属不好评论,对我和师姐、印哥态度都是不一样的。剩下都是放羊多,只有点外卖的时候,印哥才会叫我。有幸参与了一次科室烧烤活动。.5.07
内二科
没有他们说得那么可怕,带教秘书和护长对我们两个人还是蛮好的,没怎么说过我们,有吃的还留我们一份;倒是泳哥和他的实习生们比较辛苦勤劳。媛姐很尽责也豪爽,北方人,老是在写着病历或者是值班的时候,“师弟过来,给你讲X床病人和用药,很典型的”。(文姐管的一个病人,高钾血症,把课本讲的方法都用了一遍,然后还没有降下来)偶尔心血来潮的又给你讲讲怎么配药怎么泵。唯一吐槽的就是明早出科了,今晚还要跟着值班过夜。媛姐值夜班也是很黑的,每次都有急诊电话,有次还把心衰的推了上来,很明显的呼吸困难;最后没有收,推到内一二区,明确诊断就是心衰,然后这还被急诊投诉了。
后半个月,在科室看书复习,就没那么积极干活了。后面也没什么病人了,就剩1个;然后就是“师弟,下午自己看着办。”反观泳哥,还有10多个病人,一行都写不下病床号。
急诊科
一个月就上了6天班(国庆放假,值一次夜班休息三天),试哥普通话很阳江,有时候我都没听懂。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进修的师姐请假了,跟试哥值夜班,那晚被三连怼;试哥说习惯就好,你怼我也没用,我就是一个打工的。(试哥很喜欢说这话)
第一个肾结石的,打了止痛针,没那么快缓解,她儿子那牛脾气在那里撞来撞去,都快打起来了。
第二个急性阑尾炎,具体不清楚,反正就是程序麻烦,跑来跑去;最重要的是外一的值班师兄说外地的费用可能要高些,不能报销,要1万多。就是这句话让他很生气,一直说“外地人怎么了,外地人就穷了。。。。。。你们对不起你们这份职业。”我一直在旁边,是我带他上去的,其实师兄就是在做查体的时候,提醒了下他费用会有点高,并不是不给他媳妇治赶她走。
第三个肛周脓肿,病人家属非常想入院,但是外一没有床位了,连走廊都睡满了。师兄也解释了没床位没办法,医院;家属不想奔波劳累,还是想留在这里。在走廊僵持了很久,女家属就说你们就是这样当医生的吗、不应该以病人为优先吗、隔壁不是还有很多空床位吗,为什么不能用。(隔壁是五官科的床位,确实是没人)当时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她。女家属后面来了个骚操作——“我朋友认识主任,我给他打个电话”,我都惊呆了,然后完美解决。
心电图室
一张图就足够了。
五官科
病人特别少,可能是背后就有医院,病人都去那里了;有个病人说那里的服务态度特别好,吃东西又免费,就是偶尔要办办什么什么卡。
B超室
偷偷去看书复习考研被投诉,不小心坑了后面的实习小伙伴。
影像科
鉴于B超室的经验,每天去露脸报道。没想到还去开了个会,蹭了顿饭。没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如果有那就是一同轮科的某某不知名同学路上碰到,她首先向我打招呼了,很吃惊,没说过话就开会时同过一次桌吃饭。后面也见过几次,还是某某不知名同学。
骨三科
考研回来上班一周,想划水过完几天就算了,然后碰到师兄很负责,都不好意思划了。师兄每天查完房就叫我早点下班回去看书复习考研,他不知道我都考完回来了.......每天就是换药,就我一个实习生在,换完科室的都已经到点下班了。
内四科
感觉跟的带教老师都很少病人,这个又是,一个月就2/3个病人。盈姐其实也蛮好的,很多知识都愿意讲。她问遍了科室都没人想带实习生,打杂都不要,最后只能她带了。
自习室
有一说一,在自习室看书这个月,真的是非常充实,无忧无虑。每天8点多来,晚上11点多再走,感觉超级好。一直在抄笔记、整理资料,可惜时间不够背不下来,很遗憾。(这里要感谢胡珍了,总感觉自习室有人作伴,踏实很多)
生活1
这一年最大的幸运就是当初拉着亮哥过来阳江作伴了,可以蹭吃蹭住;跟亮哥的交流只有“煮饭了吗?”(自己就煮了一次,就把厨具搬去富康小区了)
煮饭
了吗
唯一一次自己煮的
最喜欢的事还是和大家一起吃饭呀,可惜那么多次了都没有存有照片,只有一张自拍的.....(冒着挨打的风险)
虽然说是一起轮科,但相比之下志星是很辛苦很忙的,很多事情需要他做,经常要疯狂写病程,还写不完。可能是跟的老师不一样,我多数老师都是很少病人的,他就相反;很多时候,他下夜班都没有我下日班下得早。
实习队友:志星
大厨
模范病人
最佳演员
全家福
生活2
医院宿舍最好的就是这桌子了,每天夕阳晒蒸包子,还有我那坚强的企鹅小风扇。
吃了一年的土豆肉丝面,还没进门,老板就知道了。还打算前几天回去换个口味尝尝,都没看到老板开门。富康小区楼下的玛仔(老板送的,见我和富伟是最后的客人了,老板突然说你们吃饱了没有,我煮个玛仔给你们尝尝吧。)这店几乎成了塞恩斯的专属“饭堂”,实习的小伙伴一半都是在这里解决,连外医院。
风雨中赶去上班的组长荣哥
兄的袜子,20多只。
可怕自习室搭档,每天都是吃炒饭,简单上火。
在综合科和妇产科的时候,老是不见笔。俏姐:你们谁又拿走我的笔了......师弟,借只笔我先。然而买回来之后,却再也没丢过笔了.....
生活3
7月14过节,家人大老远送过来的饭菜和老母鸡。
题外话
这一年中,最气愤的还是“陶勇医生事件”,下夜班午休,在刷微博,然后空降热搜,#医院发生伤医事件#,我TM都不敢相信:不到一个月前,医院伤医事件,遇袭的杨文医生走了,袭击者的医院接受更好的治疗;现在又来一出。极不愿相信,很气愤,很无奈,除了爆粗口,已经不能有任何表达。
前两天看了丁香园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执业医报名人数逐年下降”,19年比17年减少了足足12万。
很多想说的,都已经有大佬专门撰文说了,很多内容还是挺认可的。推荐文章阅读一下。
保护医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又一位医生倒下了,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关于一线医务人员子女高考加分
关于中医中药,简单说便是要相信政府;这次疫情中政府官方真的是力挺,不管是出于何种缘由?——有效、心理安慰、谈判筹码;还是更深层次的考虑?——中国方案中国故事。中医学生自己学好用好,能够治病救人,自己才有信心;乱序市场砸破而后立,规范有效,民众才有信心。中西医,学着学着就西化了,一度质疑这玩意是不是靠谱,腾哥口中的学中医的最后成了中医的“掘墓人”。
还有这里最后引用亮哥一条朋友圈做结尾
受疫情影响,没能轮儿科门诊,太遗憾了~~
实习结束之后发现,其实当医生是可以接受的,这下更多是出自内心“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而不是旁人眼中的“当医生很赚钱的”;其实我很多老师都没有我想象中待遇好,更多的还是职责信仰。
留言区
兴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tdghe.com/wgkjbzd/82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