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铁三院的这个卫生科虽然只有门诊,但科室还是非常齐全的,一楼有内科、急诊室、药房、化验室、心电图和透视室;二楼有外科、五官科、妇科、中医科和小手术室及行政办公室,非重症和疑难病的一般常规病症都可以在这里应诊;而且这里的医生也不是医务室级别的“赤脚医生”,他们都是从医院调动过来的、有丰富诊治经验的“正牌”医生,但大多都是因为配偶在铁三院工作的原因。
铁三院职工和家属日常生病也一般都先来这里来诊治,那时也许因为不医院的缘故,似乎每天都是“按部就班”的节奏,医院门诊那里司空见惯的拥挤的人流和各种长时间令人焦虑的排队。每天上午刚开始的一段时间会有一些例行定期看慢性病和开药的“小高峰”,之后就只是零零星星地来看病的了。职工来这里看病的一大好处是可以正当地利用上班时间来看病而不用请假,而在民权门分部等院机关大院以外办公的职工则一般是前一天要向办公室领导或同事打好招呼,早晨过来看完病之后再去上班。这里虽然只医院,却是二十四小时全天候,下班之后的时间以及周日开放急诊室应诊,随时给来这里的患病职工、家属提供应急的医疗服务。
来卫生科看病的流程也是和现在看病基本无异,先是在一楼走廊处的小窗口挂号,然后把挂号条和病历本放在相应诊疗科室里的桌子上,等待叫号应诊。走廊左手进去是一间宽阔足有五、六十平米的“大厅”,周围都是一间一间的屋子,内科、急诊室、注射室、仓库(调配室?)、药房、挂号处都在这里,大厅里有几把简易木制长椅供给病人候诊,由于大厅里没有窗户比较昏暗,从屋顶中央处高高地悬垂着一只白炽灯照明,墙角的地方好像也常年堆放着许多看不清是什么东西的杂物。而上楼转过楼梯扶手来到二楼中间位置,也有一个十多平米开放空间作为候诊区,这里就要亮堂了许多,墙边还摆放着报架,供人看报候诊,报纸无非就是人民日报、天津日报、光明日报之类,当时的报纸也没有什么娱乐八卦新闻和各种广告。医生叫号到自己的时候,就进到诊疗室接受大夫的诊察。因为大夫本身也都是三院职工,如果是较熟悉一些的甚至是邻居的,还会和大夫边看病边聊天,那和谐的医院里这样紧张甚至是“剑拔弩张”的医患关系。需要化验的时候,就再到紧邻挂号处的另一个小窗口,在这里手指采血或递进去尿样、便样,这里就可以完成血、尿、便的所有常规检查。那个年代也没有现在这样方便的专用容器,化验时就让大夫给的一个空药瓶或空药盒,二楼楼梯口便是一间宽敞的有隔断和独立隔门的厕所。一楼的最里面还有一间屋子,那里可以做心电图和胸透视。经过的时间不长,检验结果出来之后,自己拿着结果单回到诊疗室交给大夫,然后就是开方打针或是拿药。药房和挂号处是同一个窗口,开好的药也会从这个窗口里递出来,但不像现在注射药剂要自己缴费从药房拿出来给注射室护士,而是拿着处方和病历本直接去注射室注射就行了。
整个诊治过程,除了家属的几分钱挂号费,不牵扯到任何金钱关系,大夫不会给患者开出一大堆不知道是否有效的药品,也不会拒绝因出外业需要而要求开出一个月的用药。在这里诊治不了的患者,就会被医院诊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tdghe.com/wgkjbzd/83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