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法则当港式无厘头遇见法国式的哲学

读书吧

在哲学、社会学式的深刻思考中,融入港式无厘头的癫狂和恶搞,会是怎样的效果?

文|阿树

在哲学、社会学式的深刻思考中,融入港式无厘头的癫狂和恶搞,会是怎样的效果?这要看法国人在《丛林法则》中是如何做到的。

去年,素以高贵冷艳著称的《电影手册》将这部影片列为他们的年度十佳,疯癫而欢脱的喜剧类型界定,不禁让许多影迷惊掉下巴,深深怀疑《手册》是否逼格崩塌。

《丛林法则》在喜剧性上的确不出所料。影片开场便奠定了无厘头的恶搞基调,神圣的玛丽安娜雕像前,直升机从天而降,把一场庄严的政治演讲搅成落荒而逃的飓风现场。接着,这具神圣的玛丽安娜像,从高空坠落于法属圭亚那的热带丛林中,我们的男主角随之登场。

他是一位拿着硕士学历,同时拥有多年实习资历的骨灰级实习生,无意间被“放逐”至法属圭亚那。在那里,他将与一位暴躁的女实习生误入丛林,展开一段怪诞的冒险之旅。

影片在人物和喜剧元素的设定上,区别于当前的法式喜剧,反而让人想起九十年代的港式无厘头。片中人物行为全程脱线,摒弃了逻辑,将不讲由来的动作和情节嫁接在一起,荒诞滑稽,竭尽癫狂之能事,由此堆满密集的笑料。当男女主角在丛林中与当地人展开混战,使尽天花乱坠的屎尿屁手段,不禁让人错以为拍摄现场坐着上世纪90年代的周星驰导演。

但差别还是有的。《丛林法则》没有港式无厘头的尽皆过火。淋漓尽致地展现癫狂的同时,它更具有一股复古风味。这不仅体现在鲜艳而清新的服化道,人物所呈现的状态,在无厘头之下,因呆滞而带来一种蠢萌感,更体现出法国六七十年代的喜剧风格。

此外,《丛林法则》的导演佩里提亚显然是新浪潮的追随者,视听元素上充满了新浪潮的遗风,其中最显著的致敬,便是新浪潮大师戈达尔。

这些艺术趣味的加入,使得《丛林法则》不再停留于一部恶搞的无厘头喜剧片,让文本相对丰盈,中和了癫狂,不至于失控。无厘头的同时,节制出更多的空间,留出了文艺清新的气质。从这个角度看,《丛林法则》能被《电影手册》挑中,也是意料之中。

反过来看,《丛林法则》的喜剧性又服务于一个宏大而深刻的命题,喜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紧扣着导演的批判意图。本片故事构建于“在热带丛林建造滑雪场”这样一个荒诞不经的戏剧框架,这本身就像个笑话,围绕它展开的,是法国的后殖民主义、经济的全球化,以及僵化的政治体系,这些宏观的主题,被导演轻巧地黑了个底朝天。

这样的社会背景呼应着“丛林法则”这个隐喻。他所生活的现代欧洲社会,其实是另一个丛林。男主人公在标准部实习了将近十年,仍未获得转正的机会。只因一次迟到,他便被派往法属圭亚那的热带地区,监督当地的滑雪场建造工程,以达到欧盟标准。

在这巨大的荒诞现实面前,呆滞而笨拙的男主人公,一举一动所触发的笑点,无不指向导演所讽刺的社会。例如,两人在丛林中误食春药,情欲难耐,他只好写报告以压抑自己。当两人的身体真正结合时,他在标准部工作的标准思维又完美地掐住了时间点,及时而高效地中止了这件十八年不曾碰过的事情。

这样的场面被渲染得极度尴尬而夸张,看的人笑过之后,又不免为之难过。这个老气横秋的实习生身上,我们不难看到“即便假装也没有生活”的现代人,如何走向了自我的枯萎。

人类走出丛林,建立文明秩序,但不曾想这样文明秩序发展成另一个丛林,在其法则摆弄之下,两人误入亚马逊,其实逃离现代社会这个丛林。在那个虫兽遍地的地方,他们自世界的中心遗落,又暗含着某种回归和复苏。世界的中心以“标准”禁锢他们,而真实的丛林是他们对标准外的探索。

一如影片所言:

“他们生活,他们相爱,

他们欢笑,然后他们离开。”

至此永别了欧洲。

因此,本质上,《丛林法则》是讲述重返伊甸园的神话寓言故事。充满恶搞无厘头的讽刺喜剧,其实包裹着一个温情而浪漫的故事,男女主角踏上一段爱情之旅。这段旅程复苏了男女主角身上欢快的原始力量,支撑他们摆脱现代社会禁锢,逃离标准生活之下丧失自我的生活。

当他们回到欧洲时,这个世界的中心仍没有他们立足之地,于是他们转身,仍以欢乐的姿态,走进原始的丛林,也走进了被人类遗忘的伊甸园。

至此,这部疯癫而充满批评色彩的爱情喜剧,居然有了宏大的神性复归的意义。

▼▼▼

丛林法则Laloidelajungle

导演:安托南·佩里提亚可

主演:樊尚·马凯涅/维马拉·庞斯

类型:剧情/古装

语言:喜剧

首播:-06-15(法国)

编辑|胡雯雯

来源|南都周刊

END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如想取得授权请邮件:newmedia

nbweekly.

转载请注明:http://www.tdghe.com/wgkjbzd/84566.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