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即如旧识,一眼万年,似曾相识,这不仅是爱情的浪漫与唯美,还有对事物的深深热爱。你能想象对木雕一见钟情吗?
这世界真奇妙,著名国画大师杨彦就对朋友家收藏的非洲少女木雕爱不释手,甚至萌生了寻找原型的想法。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一个陌生女子,这就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
然而,杨彦却对这个想法无比执着,他不畏千里之遥,毅然决定前往非洲,去寻找他心中那个心心念念的非洲木雕原型少女。
那么,他能找到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当杨家喜迎贵子的时刻,时间仿佛凝固在年2月。他们为孩子取名杨彦,彦字寄托了他们对孩子才华横溢的深深期望。
杨家是当地的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教书先生,琴棋书画无所不精,被誉为才子。母亲同样出身名门,出生在一个国画世家。
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她的绘画水平也是相当高超。在她的家族中,最具绘画天赋的要数她的兄弟马福伟。马福伟才华横溢,对国画中的各种题材都深入研究,是一位真正的丹青妙手。
杨彦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自小便注重对他进行书画方面的教育,希望能够培养他的兴趣爱好。杨彦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从小就展现出了异于常人的绘画天赋。
他的舅舅马福伟也是个爱才如命的人,看到外甥有如此的天赋,更是决定全力培养他,希望他能继承自己的绘画事业。
为了这个目的,年,杨彦六岁生日时,舅舅将《芥子园画谱》作为礼物赠送给他,并要求他认真临摹,深入研究。
《芥子园画谱》被誉为传世经典,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画谱,如梅兰竹菊谱、虫鸟人物谱等,是学习国画不可或缺的宝典。
尽管对于年仅6岁的杨彦而言,这似乎有些难度,但他的舅舅认为他具备成为国画天才的潜质,完全可以深入学习。
在舅舅严格的教育和高标准的要求下,杨彦进步神速,国画技巧也日益精湛。然而,国画流派繁多,风格迥异,各有千秋,要想真正领略其精髓,就必须融会贯通。
年,杨彦拜华拓先生为师,专注于山水画的研究。华拓先生是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江苏省国画院山水画研究所所长,是一位在国画领域享有盛誉的山水大师。
在多年的刻苦学习中,杨彦收获颇丰,技艺突飞猛进。年,他又拜黄胄为师,学习创作大型的主体性画作。
距上次见面已两年有余,年,杨彦再度不远千里来到北戴河拜访艺术大家李可染。李可染是齐白石的得意门生,对山水动物画造诣颇深。
在多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杨彦逐渐成为中国最负盛名的国画大师之一,被誉为当代张大千。艺术家的多情众所周知,如齐白石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娶了三房太太,共有十三个子女;还有张大千娶过四个妻子,红颜知己数不胜数。
然而杨彦却与两位前辈截然相反,对女人毫无兴趣,不惑之年仍独自一人。这可急坏了他的父母,自儿子学校毕业后,他们时不时催婚,杨彦却依然不为所动,每天沉浸在画作的世界中,悠然自得。
经过漫长的20年,父母对儿子的婚事感到绝望。然而,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催婚无果的儿子突然对一件木雕艺术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年的一天,好友张二苗邀请杨彦来家中品茗赏画。两个多年的好友有着相似的兴趣爱好,杨彦欣然赴约。
张二苗是一位热爱绘画和收藏的人,他的家中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品。杨彦对好友的艺术品位十分欣赏,两人一边欣赏一边交谈,非常投缘。
在他们经过一处非洲少女木雕收藏时,杨彦突然停止了聊天,专注于鉴赏这件艺术品。木雕上的非洲少女轮廓分明,双眸明亮,优美的天鹅颈气质独特,十分吸引人。
杨彦对这件艺术品的喜爱让他陷入了忘我的状态。
自从两人相识以来,张二苗就从未见过杨彦对哪件木雕如此痴迷。他开玩笑说:“你是因为喜欢这件木雕,还是因为看上了这位少女呢?”
以前,如果提到男女之情,杨彦一定会大力反驳。但是这次,他居然保持沉默,脸上还泛起了红晕。张二苗是个心思细腻的人,他能从杨彦的面部表情变化中看出端倪。
果不其然,杨彦坦白自己对木雕少女一见钟情,希望能够找到木雕人物的原型,与她结婚生子,白头偕老。张二苗听后深感情况不妙,因为他太了解杨彦的性格了,他是一个行动力强,同时又十分执着的人。
艺术家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但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将这些想法转化为实际可行的行动。张二苗对于他的好友杨彦有着天马行空的想法感到担心,因此提出寻找木雕原型的两个难点。
首先,非洲面积广阔,人口众多,要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一个特定的人几乎是不可能的。其次,即使找到了这个原型,她也可能已经有了家庭或并不喜欢你。
但是杨彦坚信“不试试怎么知道”,并且决心要找到他的梦中情人。张二苗知道他无法改变杨彦的想法,只能希望他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深夜,杨彦还在为非洲木雕少女的形象所困扰。作为一名自由职业者,他的生活灵活多变,可以随时开始一场心之所向的旅行。
于是,第二天他买好了机票,踏上了前往非洲的旅程。非洲独特的文化风情给他带来了独特的旅行体验,虽然没有遇到与木雕少女相似的女孩,但他并没有因此灰心丧气。
他深信佛学中的缘起缘灭,相信命运的安排。他觉得,与非洲少女木雕的相遇,是他命中注定的缘分,使他深深地陷入了爱河。
接下来的十年,他多次往返非洲,足迹几乎遍布了整个非洲大陆,总共去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你是否曾想过,为什么不去更多未曾涉足的地方?对于这个问题,答案可能源自年的塞拉利昂。这个位于非洲西部,与中国有着深厚友谊的国家,成为了他的心之向往。
塞拉利昂与几内亚接壤,年,中国与塞拉利昂正式建交,两国开启了互利合作,实现了共赢。中国逐渐成为塞拉利昂的最大贸易伙伴,同时也推动了塞拉利昂的经济发展。
除了经济合作,中国与塞拉利昂在文化、体育等领域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年3月,塞拉利昂举办了美术交流会,邀请了在中国美术界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杨彦参加。
考虑到语言不通,交流困难,主办方为杨彦等与会者安排了翻译。而杨彦的翻译,正是艾拉,一位来自塞拉利昂的女大学生。
这两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为交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那个美术交流会的开幕式上,杨彦看到了人群中那个闪亮的存在——艾拉。她只有21岁,青春无敌,身材高挑,五官精致,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让人心动不已,仿佛是非洲少女木雕的复制品。
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各国嘉宾,主办方特意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并向他们解释交流会的日程安排和注意事项。在这个庄重的场合,翻译自然必不可少。
就这样,杨彦和艾拉在人群中相遇了。杨彦一眼就发现了在喧闹的人群中闪闪发光的艾拉,再次体验到了“一眼万年”的感觉。
他的目光深深地注视着艾拉,心中充满了激动和喜悦,甚至因为参加重大活动而克制住了冲动,想要在宴会结束后询问艾拉的联系方式。
正当杨彦在思考如何开口时,艾拉却径直向他走来,面带微笑。
当杨彦为如何参加美术交流会而苦恼时,一位名叫艾拉的女子出现在他面前。她热情洋溢地自我介绍,告诉杨彦她是他的随行翻译,并且表示很高兴认识他。
这让杨彦豁然开朗,他内心默默感叹道:“这真是天作之合。”艾拉的中文流利,他们之间的沟通毫无障碍。更令人惊喜的是,艾拉不仅精通中文,还对中国文化充满热爱,对国画书法也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说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女子。
共同的兴趣爱好让他们的相处更加愉快。在交流会的几天里,只要有空闲时间,他们就会谈论人生、理想和传统文化,无所不谈。
杨彦和艾拉在交流会中结缘,两人相处得非常愉快,感情逐渐升温。在交流会即将结束时,杨彦鼓起勇气向艾拉表白,向她讲述了自己寻找非洲少女木雕的故事,并表示艾拉就是自己苦苦寻觅的木雕原型,倾诉了自己的爱慕之情。
艾拉对杨彦的博学多才和艺术气息仰慕已久,听了杨彦的故事后,她更加深爱上了他。然而,两人面临着一个难题:跨国恋太难了,他们必须有人妥协。
艾拉主动提出愿意跟随杨彦前往中国学习生活,这让杨彦深感感动。之后,两人前往艾拉的老家拜访了她的父母。
杨彦理解并尊重艾拉的决定,尽管语言不同,但他从艾拉家人的表情中看出了他们深深的担忧。他深知,女儿选择和一个刚认识的男人去异国他乡生活,无论是被抛弃还是遭遇其他困境,都是他们无法接受的。
为了让他们安心,也为了让艾拉得到一个终身的承诺,杨彦主动提出了与艾拉结婚的想法。有了法律的保障,他将对艾拉负责,无论未来发生什么,艾拉都不会无依无靠。
杨彦的诚意和责任感打动了艾拉的家人,他们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为了给艾拉一个风光无限的婚礼,也为了让艾拉的家人相信他有能力给艾拉更好的生活,杨彦不遗余力地筹备了这场盛大的婚礼。
他不惜巨资邀请了部落所有的居民参加,并请来了当地最有名的乐队前来助兴。婚礼当天,所有人都在场见证和祝福这对新人按照当地的传统风俗结为夫妻,并承诺彼此不离不弃,白头偕老。
婚礼结束后,杨彦带着新婚妻子艾拉前往中国,计划在那里再办一场热闹非凡的中式婚礼。尽管催婚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但这次非洲之行仅仅几天就让婚礼成为了现实,让杨家的父母一时无法适应。
尽管是一场闪婚,但新娘却比杨彦年轻了32岁,这样的年龄差距让一直注重名誉的父母无法接受。
杨彦与艾拉相爱至深,决心共度余生。于是,他们选择了民政局作为他们的爱情见证,开始了中式婚礼的筹备。这份爱,已成定局,父母也只能接受。
年10月,金秋时节,杨彦53岁,艾拉21岁,他们的婚礼在北京举行。张二苗作为嘉宾,赠送了一个象征他们缘分的非洲少女木雕给杨彦。
这场婚礼耗资万,在温都水城的康熙行宫举行,行宫内张灯结彩,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在众人热烈的掌声中,艾拉头戴凤冠,身穿彩服,宛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他们在喜庆的气氛中,拜堂成亲,开始了他们的幸福生活。
他们夫妻间的默契,如同画作中的色彩搭配,彼此的心有灵犀羡煞旁人。杨彦不仅亲自教导妻子作画,更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让妻子逐渐领悟画作的意境。
如今,艾拉已经成为杨彦画展中最出色的讲解员,为每一幅作品赋予了生动的解释。年,艾拉怀孕十个月后,他们的第一个儿子杨和平诞生了。
对于年迈的杨彦来说,这个新生命的到来让他喜极而泣,他全身心投入孩子的照顾中,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起居,都尽心尽力。
在年,塞拉利昂遭受埃博拉疫情的侵袭,死亡人数高达人,这对杨彦夫妇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为了尽快帮助提升塞拉利昂的医疗水平,遏制疫情的蔓延,他们特地举办了一场义卖活动,将筹集到的40多万善款全部捐献给了塞拉利昂的卫生部门。
在这个过程中,艾拉再次怀孕,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儿子。一家四口幸福美满,生活充满了爱与快乐。然而,年,生活突然发生了变故。
杨彦毫无征兆地提出与艾拉离婚,并且决定出家修行,这让他的亲朋好友们都无法理解他的决定。为了让杨彦回心转意,他们尽全力苦劝他。
杨彦自小就有着坚定的信念,年少时,不顾他人的反对,孤身前往非洲寻找心中的梦中情人,一意孤行的勇气令人敬佩。
而今,杨彦的心中又燃起了一盏明灯,他决定一心一意追求佛学中的智慧,洗涤心灵,不再执着于世俗的纷扰。他的决定再次证明了他的坚持和毅力。
年初,杨彦在终南山净业寺内剃度为僧,住持亲自为他剃发,并赐予他法号“释大觉”。面对这个事实,艾拉整日以泪洗脸,她曾多次带着孩子前往净业寺,希望杨彦能看在孩子的份上回家。
然而,释大觉早已心如止水,六根清净,对过去的事物早已无动于衷,所以无法回到世俗的生活。杨彦的选择,让人们对他的坚定信仰深感敬佩。
看着妻儿哭作一团,释大觉淡然地说:“我从小就致力于佛学研究,相信因果轮回。那天,我突然领悟到,在世俗中享受快乐,内心却无比空虚。
只有在佛学中追求智慧,我才能超越凡尘,找到真正的快乐。”说完,释大觉便毅然离去。望着他坚定的身影,艾拉无奈,只能接受现实。
名僧法显大师曾远赴海外取经,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释大觉以法显大师为榜样,踏着他曾经走过的路,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艺术天赋,创作了《演绎塔》、《法显西行图》等宏大的作品。年,释大觉提出建造法显塔的倡议,以此来纪念法显大师对佛教文化的巨大贡献。
这个提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和支持。
释大觉全身心投入到法显塔的规划和建设中,亲力亲为,最终在西沙石岛成功修建了第一座法显塔。如今,他已经64岁,仍然为了建造更多的法显塔而四处奔波呼吁,并积极参与世界各地的佛教交流会,为佛教的发展尽一份力。
艾达也已经从阴霾中走出,与两个孩子开始了新的生活。这对曾经恩爱的夫妻如今各自生活愉快,这真是一个令人感到欣慰的结局。
结语有人批评杨彦因为遁入空门而抛妻弃子,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身处俗世的我们很难理解那些远离尘世的人的想法。
人生在世,为了谁而活?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人,答案多种多样。不管为了谁而活,对我们自己来说,只要想明白了就是真正的活明白了。
作为旁观者,我们的言论无法改变别人的选择,所以尊重和祝福别人的选择就足够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tdghe.com/wgkjbzd/87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