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书香上海”设为置顶星标
让书香与您常伴
这些美轮美奂的铜镜,是否满足你对天地万物的所有想象?
它们来自哪个时期?
形色各异的它们如何欣赏?
一个个纹饰描绘了怎样的故事?
……
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学界通常达成共识:战国、两汉、唐代,可以被定为铜镜发展中的三个高峰时期。
在这三个阶段中,出土铜镜数量极多、单就不完整统计两汉镜存世量便达到逾面,而多样的工艺、铭文的产生和演变、题材的展现,无一不代表了铜镜制作的最高水平。
两年间,梁鉴的“清光鉴古:玄鉴斋藏铜镜系列”(战国及早期卷、两汉卷)都通过超高清的镜头、精细的线稿、详细的著录,解密了铜镜在艺术、考古、文字学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和无穷魅力。
《清光鉴古:玄鉴斋藏隋唐宋元铜镜七十品》
上海书画出版社
“清光鉴古:玄鉴斋藏铜镜系列”的出版也赢得了学界、文博界纷纷称赞,书友们更评价其为铜镜出版的标杆之作。
孔祥星(中国国家博物院原副馆长、研究馆员)
铜镜因为形制简单,颜色单调,在众多的展览中很容易被观众忽视;而铜镜相关出版物也大多是简单的图片展示,不太重视展现细节,文字说明也不够详细。清光鉴古:玄鉴斋藏铜镜系列”完美呈现了中国古代铜镜应有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以往铜镜出版物内页
“清光鉴古:玄鉴斋藏铜镜系列”铜镜内页
李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铜镜是一种很特殊的文物,属于青铜艺术,但又不是简单的青铜遗迹,好像是青铜时代的回光返照。铜镜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微缩的艺术,它几乎把天地宇宙间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放在里面,而且还配有铭文,非常精彩。
唐晓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以显微摄影来清晰呈现铜镜的形状、纹样等等,是一次大的突破,可以从形制上看出文化的内涵。希望今后对于物质遗存的呈现,比如纺织品、壁画和木建筑等,都可以借用这个手段。
郑岩(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镜子正面是肉体的影子,背面是精神的图像,肉体与精神都以影子的形式,构成一器的两面。镜子的正面是技术史,镜子的背面是艺术史、文学史。
终于,“清光鉴古:玄鉴斋藏铜镜系列”收官之作——《清光鉴古:玄鉴斋藏隋唐宋元镜七十品》即将面世!
《清光鉴古:玄鉴斋藏隋唐宋元镜七十品》
即将推出
在一面面直径7-20厘米左右的铜镜中浓缩着千余年历史,从战国到隋唐,一一细看,你会发现思想、工艺、艺术、文字上的不同之处!
因此,我们用庖丁解牛的方法,重新学习一遍“清光鉴古:玄鉴斋藏铜镜系列”,从纹饰、铭文、镜钮、镜缘、铸造工艺等不同角度为大家解读中国铜镜发展史!
纹饰
抽象与具象,微观世界里的精神家园
纹饰,镜背面各种图案花纹的统称,是铜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一种微观艺术。
花草禽鸟、神仙瑞兽、天地云水,有简有繁,有抽象亦有具象,其中蕴含的古人智慧、审美以及各种变化,非比寻常!
花草
花草纹从战国、两汉重要的装饰性元素到唐代成为独立的铜镜类型,也完成由抽象到具象的转变。
战国时期的花苞叶蔓纹,被认为从变形兽纹而来。
汉代的草叶纹,由早期花苞形和火焰形逐渐演变为麦穗形,间接反映以农业社会立国的历史渊源。
具象花草在战国时期也有出现,如四瓣花纹。
汉代,方华纹则作为钮座、乳钉座的装饰。
唐代,写实的花草如莲花、荷叶、宝相花以及吐籽的果实。
禽鸟
飞禽鸟兽,也是铜镜纹饰中的一类,它们既有写实的鸟纹,也有夸张、繁复的变形。从早期的辅助纹饰延续到唐代成为主题纹饰,寓意也更加深刻。
战国时期,形似禽鸟的羽毛或翅膀般纠结排列的羽状纹,被认为是由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演变而来;它又是主题纹饰的陪衬,即地纹。主纹和地纹的组合,是战国纹饰最重要的特征。夔凤纹虽呈现抽象的几何菱形,但简洁、飘逸的造型无疑在表现凤鸟。
汉代,百乳镜上以乳钉纹作鸟首,外延出似鸟喙的尖形,构图似抽象的禽鸟。
写实的禽鸟在铜镜中均可易见。战国时期的大鹏鸟,居高临下,作捕猎之势;而凤鸟则作独立状。
汉代,禽鸟纹作为辅助纹饰,大量出现在四神镜、博局镜、神兽镜以及画像镜中。
唐代,鸳鸯、鹦鹉、大雁、鸾鸟、飞鹤、蜻蜓等自然写实的生物,一夜之间成为主角,刻画细腻、造型逼真,令人耳目一新。
人物
铜镜中的人物多以仙人的形象出现,从战国时期抽象的人面纹到汉代画像镜、神兽镜上遍布的东王公、西王母、羽人,再到唐镜中神仙故事、人物传说作为主题纹饰,五官清晰、生动传神,为我们还原了历史现场。
战国镜中的水滴形叶片纹内的纹饰疑似人面。
汉镜中的羽人形象更是变幻万千,羽人首与各种兽身相结合,既是工匠脑洞大开的想象,也是辟邪祈福的深深祝愿。
唐镜中有来自佛经中的妙音鸟,其形象为人首鸟身,它是佛教文化深入传播的重要反映。
具象的人物,战国时期有人御三龙的图案,人作跨步状,五官清晰,似在表现“刘累饲龙”的神话传说。
汉代画像镜与神兽镜刻画了大量的神仙人物,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再现了各类场景。
唐代,将神仙人物故事搬到铜镜上作为主题,成为一种风尚。
瑞兽
从商周青铜器开始,瑞兽的形象延续至今,从早期缺乏具象的图案,到四神、天禄、辟邪主导汉镜,直至唐代瑞兽葡萄镜中的瑞兽,已然成为中西文化艺术融合的有力见证,更是艺术审美和工艺设计理念的重大突破。
战国镜中的动物纹饰多与龙凤相关,古人用繁复的线条勾画一些难以描述、抽象且带有神秘色彩的图案。
汉镜中仍保存有抽象的瑞兽,它们形状各异,到底源于哪种动物尚无法辨识。
唐镜中的瑞兽,似虎、似狮、似狼,具体是什么,有待严谨的考证。
战国时期也曾有过写实的龙凤及其他瑞兽,或灵动、或拙朴。
汉代博局镜中填满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以及有翼神兽,其后还出现以神兽为主题的铜镜,它们是古人心目中具有神性的祥瑞。
唐代的写实瑞兽,如雕刻精美的十二生肖、瑞兽葡萄镜,开创了纹饰表现艺术的新篇章。
铭文
篆、隶、楷三种书体,十余种风格,
打开书法、篆刻学习创作新视域;
汉代词赋、魏晋骈体、唐代诗歌,
呈现古代文学发展脉络
西汉早期,铜镜上开始出现铭文,也见证从笔画圆转的小篆,到字体较为方正的缪篆,即隶变。
唐代篆书的中兴,铜镜中也可以看到少量篆书镜铭。
汉代大量隶书镜铭也呈现多种样貌,简洁、繁复、平和、锋利、挺拔、柔美、浑厚……琳琅满目、变化无穷。
隋唐是楷书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镜铭为我们探究楷书的演变,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范本。
从镜铭内容看,两汉时期从简单的祝福语到专以铭文带为主题纹饰,以及博局镜上记述历史事件的铭文,涉及吉语、相思、闺怨、祈祷高官和长寿、纪年、纪地、纪工氏、神仙谶纬、祈福厌祥、记录历史事件、歌功颂德、广告宣传等等,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言、四言、六言、七言、成相体、(女性)赋体诗和书信体等多种文学形式无处不在。
君忘忘(恍恍)而失志兮,舜(顿)使心臾(瘐)者。臾(瘐)不可尽兮,心污(纡)结而独愁。明知非(彼)不可久处,志所驩(欢),不能已。
唐代镜铭承袭魏晋六朝骈体文,以四言、五言为主,字面整饬,讲求对仗。
内容从镜子本体出发,渲染铜镜之精美,或描写闺阁整妆,或表示夫妻恩爱,或抒发少女心态,或借镜抒怀,或用典言镜之妙用……更加贴近社会生活,体现唐代诗歌的高度繁荣。
冬朝日照梁,含怨下前床。惟寒以叶带,镜转菱花(光)。会是无人觉,何用早红妆。
镜钮
由简到繁,由实用到装饰,渐趋统一
镜钮,用于穿系之用、镜背中部凸起的一拱形半环结构,也是唯一具有实用功能的部位。结构虽简单,但为了起承重作用,坚固耐用必不可少。
早期铜镜的镜钮简单粗陋,不规范,但基本为拱形结构。
春秋晚期到战国,出现了比较规范的拱形钮。战国开始,钮上开始出现弦纹,它们并不用于装饰,而是增加镜钮强度,起到加强筋的作用。随后,镜钮逐渐变大,虽有细微的变化,拱形弦纹钮的特征却不变。
西汉早期,镜钮沿用旧制,有时钮的弧度被拉直,呈现方锥形。其后,拱形脊上出现简单的装饰性图案,如兽钮,它们繁简不同,形状各异。
西汉中晚期的特种工艺镜半圆钮上出现凹槽,用于镶嵌宝石或其他的贵金属;百乳镜上开始使用连峰钮。
西汉开始,半圆形钮成为汉镜的主流形制,它们与其他纹饰相互围绕,简单实用,并影响着唐宋铜镜的发展。
除延续汉代铜镜的半圆钮外,伴随唐代铜镜题材的增多,瑞兽葡萄镜上的伏兽形钮和高浮雕的肖形瑞兽钮成为重要的装饰元素。
唐代中晚期,龟钮、蟾蜍钮、月宫镜上的树钮、道教镜上的方形钮也成为这一时期的特色。
镜缘
从单一向组合,铜镜纹饰的重要构成
铜镜的外缘到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成为镜背纹饰图案构成的一个单元,涵盖镜缘断面的几何形状和图案两部分。
战国镜的镜缘分为平缘和卷缘两种。
平缘中无纹饰的,一般称为素缘,它们只有宽窄之分;战国晚期则出现连弧纹的装饰图案,形成连弧纹缘。
卷缘,则是对镜缘断面几何形状的描述,一般是指内低外高、且有一定弧度的镜缘。根据弧度的大小,有卷缘、平卷缘和立卷缘三种。
汉镜的镜缘开始回归宽厚的平缘,并出现类型各异的装饰图案。以三角齿纹+多种纹饰组合居多,一共有近20种。此时的镜缘逐渐发展成为铜镜整体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镜有带装饰性纹饰的斜立缘。菱花形镜、葵花形镜以及方形镜的发明,创造性的丰富了铜镜外观,深得人们喜爱。
铸造工艺
线雕、平雕是共性,
浮雕由浅到高,实现技术新突破
线雕和平雕是铸造铜镜共有的表现手法。
线雕,使用点和线表现图案纹饰,是铜镜装饰艺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平雕,用于表现主题纹饰,采用平面或弧形线条描画出图案,再以细阴线勾画,表现出禽兽的眼、喙、羽、毛等细节特征。
战国晚期则出现了浮雕,如山字狩猎纹镜中的猎犬、花豹;也开始出现浮雕与线雕的结合,如连弧纹镜中的龙凤兽纹,虽以线条勾画造型,但已出现凸起的弧面、斜面。
西汉,浅浮雕与线雕的组合成为主流,大量的神仙、羽人、瑞兽以细弦纹表现。东汉,龙虎镜、神兽镜和画像镜的出现,将绘画与雕塑融合,以高浮雕工艺表现主体纹饰,开启了铜镜制作的新天地。
盛唐时期,瑞兽葡萄镜中的瑞兽、鸾鸟以及葡萄串实均以高浮雕表现,其浮雕之高,镜体之厚,令人印象深刻。瑞兽鸾鸟镜中,还常见“透腿”工艺,即鸾鸟和兽腿部呈镂空状,也反映出唐代铸造技艺新的突破。
通过这样的方式,展现我们眼前的铜镜已不再只是一个个黑漆漆的圆盘,它教会我们如何欣赏、区别的同时,也从微观世界探索社会史、艺术史、文化史、铸造史、考古学、文字学等多领域、跨学科研究。
重视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的深入挖掘,铜镜研究一定会推向更高的学术层面与视野境域。
让我们一起期待“铜镜三部曲”收官之作
《清光鉴古:玄鉴斋藏隋唐宋元铜镜七十品》!
一、镜中有画,画中有诗,绘画、书法、雕塑、文学四者完美融合,打开艺术史发展新视界,一键领略隋唐之际全方位的鼎盛气象。
二、数十倍镜铭微距拍摄,数种风格楷书、篆书超大高清图展现,打开隋唐书法、篆刻学习创作新视域、增添艺术史研究新资料。
三、“清光鉴古:玄鉴斋藏铜镜系列”收官之作,三部曲集结数十载珍藏,正视、侧视、拓本,超高清局部放大、全实点成像,高水准展现隋唐宋元铜镜艺术多元内涵。
资料:上海书画出版社
编辑:姚怡辰
上观号作者:书香上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tdghe.com/wgkjs/86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