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秋凉之际,不少人尤其是中老年人便开始想方设法“预防”心脑血管病了,吃药、输液,各种“昏招”迭出。实际上,这些都是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
输液。有些老人认为,定期输液可以“冲冲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避免心梗、脑梗的发生。还有人会输一些活血化瘀或者扩张血管的药物。以血管扩张类药物为例,事实上,只有动脉硬化患者并且是明确因血管狭窄或痉挛导致相应组织、器官缺血的人群,才需要使用扩血管药物。而只有动脉硬化诊断但没有明确或明显血管狭窄的患者进行扩血管治疗并没有多大用处。
乱用此类药物反而可能带来新的危害其一,额外的血管穿刺(输液可看做是一种小手术)可能造成血管损伤,有导致静脉炎的风险。
其二,药物对血管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输液过程中,进入血管内的药液可能造成血管内皮损伤。
其三,有的患者并没有缺血表现,乱输液反而可能带来头晕等血管扩张的症状表现。
所以,并不建议老人经常输液,更不能把输液当成常规行为,甚至当成“营养液”。
滥服保健品。如今,保健品几乎走进了千家万户,害怕得病的老年人更是对其爱得深切。但保健品不是药品,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没有经过各期临床试验,因此很难说它到底对健康有多大益处,更不能用来代替药物。比如,鱼油类产品对人体的益处主要是其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有些不饱和脂肪酸人体无法合成,但却是体内某些成分的重要原料。
适当的不饱和脂肪摄入可以降低血胆固醇,但过量摄入会使得总胆固醇降低、血液稀释,同样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增加脑出血的发病率。有些患者把保健品和药品混为一谈,每天按时吃保健品,反倒对正规治疗药物“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此,患者在看病吃药时,一定要把保健品和药品区分开,治病只能选择“国药准字”号药品。
总而言之,季节交替虽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期,但上述方法预防疾病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心脑血管病要依据病因综合防治,单靠一两种药不能起到预防的作用。
心脑血管疾病有9个高危因素,其中,不可控因素有遗传、种族(发病风险:欧美人种亚洲人黑人)、年龄(随着年龄增加风险增加);可控因素包括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这“三高”,以及吸烟、肥胖、性格急躁。因此,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要从上述6个可控因素下手,改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减少肉和细粮等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根据自身情况适量增加运动;心态平衡,性子别太急,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劳累;定期体检,及时调整异常指标,平稳控制血压、血糖,降脂、减肥等。
南昌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中医白癜风研究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tdghe.com/wgkjbwh/74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