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怀孕,22岁离婚,再婚两次又身患癌

作者:毛豆妈,来源:益智学堂(ID:yizhixutang01)

昨儿个毛豆妈读了一本女性教育孩子的传记,特别受启发,写出来给大家分享。

如果说,咱们身边有个女孩子,叫安·唐纳姆,长得又白净又漂亮,家里条件又好,老妈是美国夏威夷银行首位女副总裁。结果呢,17岁爱上一个非洲穷山沟(肯尼亚)里的凤凰男,19岁未婚先孕生出来一个儿子,婚后发现老公不顾家,就会吹牛皮,22岁就离婚了。

(▲童年时的小白富美,长这样)

(▲安19岁那年,未婚先孕生孩子,长这样)

白富美第一次离婚以后,跑去荒凉原始的印度尼西亚做人类学研究,跟当地一个爪哇人再婚,生了一个混血女儿,几年后又离婚了。

要是搁在中国社会,这女孩子是不是得被吐沫星子淹死?两次婚姻都不得善终的单亲妈妈,拉扯着两个混血孩子(还不是一个爸的),连房子都买不起,这人生得多失败?

(▲第一次结婚时,不着调的凤凰男长这样,这就是奥巴马他爸)

但是!这位单亲妈妈后来拿到了人类学博士,参加过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连妇女世界银行的总裁都亲自与她共进午餐。更牛的是培养出了两个高材生。女儿拿到了夏威夷大学的博士学位,女婿是华裔加拿大籍政治学研究员,儿子就更牛了:奥巴马,美国建国年来,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他儿子你们都认识,长这样)

单亲妈妈带着两个混血孩子,居然把两个孩子都弄的无比出息。毛豆妈昨天仔细看书才恍然大悟,安能把两个孩子都培养成人才绝不是偶然,她的每个教育方法都符合科学教育的理念。照着她的方法试一试,你的孩子能掌握成功的秘诀!

一、无论什么情况,都把孩子带在身边

奥巴马出生后,安还是个大学生,每天白天上学读书,晚上回家照看奥巴马。两三年后,安对人类学发生了兴趣,想去印度尼西亚研究深造。虽然奥巴马当时还小,但是妈妈还是决定把他带到半个地球之远的印度尼西亚,不让孩子那么小就离开自己。

幸亏印度尼西亚的月嫂费用很便宜(和北上广不一样),而且民风淳朴,没有拐卖儿童的事儿。再说奥巴马是个小黑孩儿,这肤色拐卖到哪里都容易被认出来,不是人贩子的抢手货,他妈对此很放心。所以,安还是早上读书,下午回家看孩子。虽说离婚了、没爸爸、没有稳定住所,但有妈妈的陪伴就是家,奥马巴的安全感十足。

(▲安在印度尼西亚做人类学调查,奥巴马就在她旁边玩)

奥巴马还回忆说,妈妈经常带着他亲自去做田野调查,走到哪儿都带着。奥巴马说,“我童年大部分都在铁匠家里,在锻造炉边度过。当妈妈对铁匠做访谈时,奥巴马就在门外找野狗、追小鸡。妈妈会带我看制陶作坊,看纺织工人。”朝夕相处的陪伴,奥巴马心里很踏实。

二、充分的表达爱,让孩子有安全感

虽说安在任何地方都带着孩子,可是安的职业属于不稳定型,一个做人类学调查的学生,去贫穷地方采访,还总出差,印尼的文化又和美国差异太大,小奥巴马的生活,不能不说有点颠沛流离。这种情况下,为啥奥巴马还信心满满?

因为安是个不吝于表达爱的母亲。安的女儿玛雅说,妈妈是个特别喜欢拥抱孩子的人,一天会说上百次“孩子我爱你。”奥巴马说,她喜欢把孩子抱在膝盖上,挠痒痒,或者和孩子们玩游戏,检查他们的手,努力找到骨腱和皮肤的奇妙之处,为找到的真相开心不已。”

那年代还没有智能手机,安把所有工作之外的时间都专心的陪伴孩子。据奥巴马反映,妈妈的专注让孩子受益匪浅,在这种专注中孩子已经得到了%的爱,所以即使是分离焦虑期间,孩子也不怎么痛苦。——奥巴马

正是从老妈这里学会的陪伴孩子的绝招,奥巴马当了总统后,陪孩子也不逊色。据美国新闻报道,奥巴马夫妇会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对孩子们的爱,他们手拉手滑旱冰,一家人一起观看孩子们参加的足球比赛。奥巴马喜欢参与孩子们的校园生活,也没有错过任何一次家长会。

陪孩子时间不够?用拥抱、亲吻和专注凑;忙碌的妈妈们,你学会了吗?

三、重视孩子的教育,从不宠溺孩子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印尼,政府控制着课程,师资力量很差。孩子唯一的出路只能是上雅加达国际学校,这个国际学校是由外交官、基金会等歪果仁土豪开的,对安这个普通学者来说,学费超贵。但总统的母亲就是有远见,咬咬牙把孩子送到多国双语学校去了,自己则天天穿短裤T恤,简朴的很。

(▲高中时的奥巴马和妈妈)

除了舍得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安还从来不宠溺孩子,对孩子要求很高。奥巴马才九岁时,安就凌晨四点来教奥巴马英语,一直学习三个小时,七点再去上学校,几年如一日。这使得小总统从小就视野开阔、内心强大。

四、母亲的坚定和勇敢,是最好的财富

年,安第二次离婚,但这并没有妨碍她追求自己的梦想。婚姻不在,事业还有。她带着拥有非裔和亚裔背景的一双儿女重返美国,开始攻读夏威夷大学的人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年,她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还在联合国担任职位。

(▲年,在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做研究)

对于婚姻失败,安表现的很坚强。她总会自我安慰,“很正常,这就是人生嘛!”她还很阿Q地对孩子说:“我不也得到了许多吗?不仅是和两任丈夫一起经历的生活,还有我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岁月啊……”(看这感恩的心态)怪不得奥马巴在公众演讲中说“妈妈是我认识的最善良、最慷慨的灵魂,这也是她所赐予我最好的东西。”

正是由于她的坚韧,女儿玛雅每天晚上十点到凌晨两点还在攻读博士学位,儿子奥巴马经历政坛的起起落落,从未服输过。追溯这些精神气质的源头,就在于他们有一位极其乐观勇敢,笑对人生的妈妈!

五、不阻挠孩子对前夫(妻)的爱

婚姻散了,孩子还是需要一个让他骄傲的父亲形象的,英国的科学研究证明,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很重要。为了做到这一点,安煞费苦心。虽然自己已经再婚,但是为了儿子,安一直努力让爸爸在奥巴马的生活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有一年,老奥巴马来看儿子,父子有了小争吵,安还特意劝和,说“你不应该生你爸爸的气。你爸爸非常爱你,他只是有点固执。”正因为有这么大气的妈妈,在奥巴马的成长过程中,父亲虽然从小缺位,形象却很美好。

(▲离婚十年后,奥巴马和生父的关系仍然很好)

后来,安在52岁时,因为宫颈癌去世。为了怀念妈妈,安的女儿玛雅,画了一本绘本,把自己的妈妈也画了进去。

玛雅的女儿看了就问:“我姥姥长什么样呀?”

玛雅流着泪说:“像月亮一样。充盈,柔软,好奇。”

奥巴马总统在各种场合都特别怀念老妈,竞选总统时也公开说:我妈生我时是未婚先孕的少女,在困境中逆袭就是我妈给我的勇气!这位美国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一直认为,是母亲造就了他,他说,母亲的精神在无形之中深深地指导着他最终走的路。

这样一个妈妈,在颠沛流离中培养出两个成才的孩子,她对孩子专心的陪伴、给孩子安全感、对孩子不吝于表达爱与赞扬、敢于高标准要求孩子,所以她的儿女都事业有成,最终成为美国总统,绝不是偶然的!

总统的妈妈说过,“我不是个事无巨细照顾琐碎的妈妈,作为一个单亲妈妈我太忙了。但是在儿子教育中,我首要注重他的价值观,这才是他放眼于更大事业的根基。”

这说明,也许孩子的性格和情商,决定了他人生的宽度和广度。

不恰当的双语启蒙,可能毁掉孩子一生的思维和表达

作者:杨捷,来源: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

常常被人问到:“为什么会回国?”

我之前写过《团圆》一文,文中提到,担心孩子变成香蕉人、找不到根是一个原因,其实还有一个很“狭隘”的私人原因:那就是,万一我儿子将来酷爱思考,他的语言驾驭能力制约了他的思维深度了怎么办?

听起来很玄乎是不是?待我慢慢道来,你就能想明白啦。

儿子出生在柏林,一岁以后我们到了德国西部一座非常富庶、安逸并且没有排外倾向的城市工作。我们全家对这座城市的喜爱完全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再加上工作的稳定及优厚待遇,我们几乎不愿设想放弃它的可能性。

也就在这时,一位曾在洪堡大学读博士、教授中文的教授来我家做客,看着我家刚会走路、还不会说话的儿子问道:“你想好了吗,哪门语言给他做母语?”

我很疑惑地问:“这还用选吗?家里说中文,外面说德语,这不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双语都进入母语区吗?”于是,教授不紧不慢地为我讲述了她接手过的一个学生的故事。

男孩凯的故事

凯(化名)的父亲和母亲都来自农村,不同的是父亲是个理科高材生,母亲却没多少文化。

在凯两岁左右的语言敏感期,一家人随父亲到日本留学读研究生,于是凯被送进了日本幼儿园,在家里虽然父母也会和他说说中文,但由于母亲的不善言辞、父亲在家的时间又非常少,所以很快,凯就说非常流利的日语,中文则完全达不到日文的水平。

三年后,父亲到美国去读了博士,凯进入了美国的幼儿园,没有了日语环境,妈妈又不会日文,中文表达跟不上,凯开始沉默了,又是三年过去了,凯的英文水平跟不上同龄的孩子,可就在这时,他父亲的博士又读完了,又转至德国读博士后。

我的这位教授朋友见到凯时,他已经十岁了,可是越来越不会说话了。当她问他问题时,看得出他很想表达,可是非常痛苦、汗流浃背,他在自己母语区的支离破碎的语言系统中无论如何也整理不出完整的思路,表达不清他想表达的意思。

他一句话中夹杂着各种谁都听不懂的语言,自己急得抓耳挠腮、难过到泪流满面,真的非常可怜。

这个例子太极端了,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让我沉下心来仔细思考这个母语区的问题。

母语区究竟是一个“桶”,有一定的容量,满了则溢,还是一棵树,越多枝杈越能开枝散叶?

那些能够同时掌握多国语言的人究竟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学习才能做到既不影响思维能力又能够学好各门语言的?

教授朋友告诉我,她认为凯的问题出在:2岁开始学语言后没有任何一门语言,足以强势到帮助他组织他的思维并表达出来。

进而我们做出了两个推断:

1、同时进入母语区的语言不论有多少,主导思维的语言只能有一个,即你的思维语言,我们姑且称他为强势母语;

2、对这个强势母语掌握的精深程度决定你思维的深度。

多语言“天才”用什么思考?

正巧,没过多久我所在的教育机构组织了一次多语言学习研讨会,与会者有语言学研究的博士、教授,也有像我这样的做东西方教育比较的工作者。会上专门请来了十来个在至少两种语言环境下长大的志愿者。

因为欧洲本来就是个多语种地区,包含日耳曼语系、拉丁语系、斯拉夫语系等等不同语系,小孩子在一个多语种家庭长大也就实属平常。

这些志愿者们都无一例外地将几种语言都运用地如母语一般淳熟,而且那天接触到的志愿者中,有一位女士是在4种语言环境下长大的,爸爸是法国人,妈妈是意大利人,外婆及许多亲戚家的表兄妹们在一起是讲阿拉伯语的,而他们一家又生活在德国,周围大环境是德语。

我就好奇他们为什么不混淆,于是问了他们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等等,尤其是那位在4种语言环境下长大的女士。

她从小在德国长大,在家说法语和意大利语,在外面说德语,在和一些表兄妹在一起的时候也能说说阿拉伯语,但显然阿拉伯语的运用能力最差。

当问及她德语和法语、意大利语那个最好。她认为德语和法语一样,意大利语次之。后来,我们忍不住追问:“当你思考问题的时候你会用什么语言”,她仔细想过后回答:“法语。”

在德国长大,大环境是德语,为何法语竟成了她的思维语言了呢?深究下去才知:她除了幼儿园是德语环境以外,小学以后一直是上的法语学校,而且读到职高结束就工作了,即便在德国公司上班,每天都要在德语环境下说德语,思维语言竟还是法语,这不正说明了构建思维的是她掌握的最精深的那门语言吗?我们借着这个思路问了在场所有志愿者,得到的是同一个结果。

这个研讨会的结果使我感觉自己收获满满的同时,回家以后也开始和先生商量,如何构建我们自己孩子的强势母语的问题了。

最终,我们选择为孩子离开德国

我们做了这样的分析:如果孩子在德国长大,只能上德国学校,因为我们的中文学校还没有强大到如法国学校、日本学校在德国能一路直升大学的地位。那么将来他的强势母语一定是德语而非中文。

如果说他的思维深度取决于这门强势母语的精深程度,那么,如果将德语作为强势母语我家娃就没有任何优势了,因为:

我们父母双方没有一个是以德语为母语的;

我们几乎无法提供给他在强势母语上达到精深的帮助(他很快就会超越我们),一切都得靠他自己;

如果把德语作为强势母语,我们起步也比别人晚得多,因为我们在家只说中文,他是上了幼儿园才开始说德语的,而且也只在幼儿园里说。

这样分析下来,一切都告诉我们:如果我们首先







































哪家医院能够治愈白癜风
哪家医院能治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tdghe.com/wgkjbyf/734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