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凄惨又一儿童在五官科治疗后死亡he

据《澎湃新闻》年8月23日报道:7月13日早上,昆明7岁女孩小晴在外婆的带领下,到家门口的云医院检查。在医院里,一名40岁左右的男医生,询问了孩子的情况,小晴的外婆告诉医生说:“鼻子有点不通,鼻涕较多”。

检查过后,医生告知二人:小晴的鼻子里有浓鼻涕,伴有鼻窦炎,需要治疗。

当时,医生开了滴鼻腔的药水,把药水滴入了小晴的鼻腔里,并用吸痰器要把鼻涕吸出来。

10分钟后要做进一步治疗,医生用一个50毫升的注射器,从治疗室房间的一个输液瓶中抽取了约20毫升的药水,注入到患儿的鼻腔内。

小晴的外婆清楚地记得,在注射针水时,孩子有些挣扎,医生和在场的两个护士就拉住孩子的手,针水注射在了孩子的鼻腔内不久,孩子哭得很厉害并且呕吐了。

针头拔出时,孩子的鼻子流血,随后全身抽搐、发抖、身上发紫、口吐白沫,并进入昏迷。

这时小晴的外婆大声呼叫医生,医生将患儿抱到房间里进行抢救,而此刻,小晴已经出现了大小便失禁,等增援的医生赶到时,孩子的心跳和呼吸已经很微弱。

当天下午5点左右,医院,6点30分左右,小晴医院抢救。

医院抢救约一小时,小晴的情况仍然不见好转。

当晚8点左右,只有7岁的小晴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8月14日,昆明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综合尸检结果、病理组织学检验结果,并结合诊疗情况和被鉴定人死亡经过等情况得出结论:

小晴的死亡原因系胃内容物气道内吸入性窒息导致急性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死亡,医院“鼻窦负压置换治疗和下鼻甲注射治疗”的医疗行为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从这个结论可以得知,小晴的死因,就是气道内异物吸入导致的。

实际上类似小晴的情况绝非偶尔,年10月23日,邢女士带着4周岁不到的儿子鹏鹏,去顺义区医院口腔科看牙。

在治疗的过程中,患儿哭闹不止,面色苍白,突然出现屏气等症状,给予吸痰两次,未吸出任何分泌物,并最终死亡。

年3月31日,鹏鹏的尸检结果出来了。

这份司法鉴定书上面显示,气管下段及左、右支气管分支处管腔内可见一棉球样异物,完全阻塞气道。

鉴定意见为,被鉴定人鹏鹏符合气道异物(棉球)堵塞窒息死亡。

为什么儿童在治疗时容易发生异物吸入?

我们知道,医院治疗时,往往比较恐惧,在治疗的过程中多不配合,加之哭闹导致的呕吐等情况,异物吸入也是难以避免的事情。

就像上文中的小晴和鹏鹏,一个是胃内容物气道内吸入性窒息,一个是吸入医生工作过程之中的棉球。

这两个典型案例给我们所有医生敲响警钟,那就是在接诊儿童时,尤其是婴幼儿患者,一定要警惕异物吸入,尤其是胃内容物气道内吸入性窒息。

生活中不乏此类患者

生活中,一些幼儿喜欢将玩具含在嘴里打闹嬉戏,这样很容易误入气管;还有一些农村家长在给幼儿喂药的时候,常采用捏鼻子的方法,以强迫幼儿喝药;有些妈妈为了哄幼儿吃饭,一边追着小孩子满屋子跑,一边趁孩子高兴了赶紧喂几口饭,其实这种做法都是极其错误和危险的。

由于幼儿大牙尚未发育完全,咀嚼功能有限,加之其吞咽活动能力较弱,以上几种做法都有可能导致异物吸入形成窒息。

还有一些幼儿爱吃香肠、果冻、花生米、葡萄、汤圆之类的,这些食物一旦误入气道,很容易在局部发胀而堵住气管,导致急性呼吸困难,危及孩子的生命。

一旦发生,如何治疗?

我们知道,咽喉是人类“要道”器官,一旦被卡,将会因为缺氧而致患者窒息死亡。

所以,若遇异物卡喉,大家不必慌乱,在拨打送医的情况下,可采用海姆里克氏手法进行急救,具体方法如下:

1.当婴幼儿出现异物卡喉的情况,可让患儿头向下,一手抱其腹部,另一手拍打其背部正中。

也可用双手抱住患儿的心窝处,从后面将患儿抱起来,然后用力上拉挤压,借助空气的力量把异物冲顶出来。

2.如果患者是成年人,可让患者站立,抢救者站其身后,两手抱住上腹部,然后向上用力提拉,有时仅一次即可将异物呛出。?

3.如果患者意识已经丧失,应让其平卧,抢救者两手交叉放在心窝处,用力向上挤压,用力要适度。一次无效的话,应反复多次。

建议:

首先,避免婴幼儿将玩具含在嘴里玩耍;

其次,在给婴幼儿饲喂食物或药物时,注意正确的方法,切莫粗暴;

再次,在给哭闹不止、不配合的儿童治疗的时候,注意将其头偏向一侧,或者口鼻向下,防止胃内容物吸入。

作者:兰花草

编辑:春雨

原创授权服务请联系--或者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tdghe.com/wgkjbzd/820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