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科远溯至扁鹊时代。虽然它当时是以耳目二种官能退缩,以代表老人病为多见,但总算有了这方面的萌芽。到隋唐时代,五官中的齿科急速形成,原因是和当时大量蔗糖及制糖法的输入有密切关系。开始将口齿耳目病并为一科,作为“医学校”的必修之课,五官科也就开始形成了。牙科也已发明了金属补齿之法。
眼科疾患,在《巢氏病源》中已有38种之多,这显然是隋以前眼科医学的集结。此时印度的眼科已传入中国,先后有《龙树菩萨眼论》、谢道人所传《天竺眼论》。着重叙述了内障方面关于清盲和白内障、飞蚊症等眼病的发病原因和治疗要点。在治疗方法上,一是内服与外敷药物并用,清肝除翳;二是用刀剪、烙铁、拉钩等器械实行割治术。
耳科病,此时已诊断出有多种原因致病。其中最主要的是和人体脏腑传变理论取得联系,进而断病论方,进行对症治疗。
鼻科病,在五官科中是比较落后的。《巢源》中只收载了11个论候。其中唯鼻衄一症,包含最广,叙述也较多。它概括了习惯性出血,以及近似紫斑病的症状,或者包括再生性白血病的病因在内,唐时确认的鼻疳,近似于现代的鼻咽癌症。至16世纪,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中,有用铜棒取瘜肉的记载。
喉科病,隋唐时对喉科病的认识,也是多沿续前代知识,虽有喉肌麻痹,喉头结核,炎热声哑等症状的论述,但多较浮浅,对有些疑难症如白喉等的解释,同现代医学观点是大不相同的。但对于“尸咽”(虫蚀于喉)症,论及较多较细。
口齿病,隋唐时虽已立于学馆,但无新的发展,如《巢源》中记载了六七种虫齿病,归纳起来,仍不外乎一些龋齿的病状而已。《圣惠》说,其主要病因是:“饮食甘肥,不能揩理,宿食在于齿根,腐臭之气,淹渍于齿而来。”至唐时,我国又创造汞合金的充填牙齿法,较西方医学要早余年。而齿疳疾病、沈唇、唇核等,可能与当今的口腔狼疮、口唇癌、齿颔癌、水癌(宋人称为走马疳)有关。
转载请注明:http://www.tdghe.com/wgkjbzl/73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