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预防与康复
心肺预防与康复
Ⅰ期(住院期)运动处方
运动治疗方案因人而异,病情重、预后差者进展宜缓,反之可适度加快。一般来说,患者一旦脱离急性危险期,病情稳定,即可开始运动治疗。
运动治疗前需综合评估,开始运动治疗的参考标准如下:过去8h内无新发或再发胸痛;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钙蛋白)没有进一步升高;无明显心力衰竭,心功能失代偿征兆(静息时呼吸困难伴肺部湿性啰音);过去8h内无新发严重心律失常或心电图改变。
运动方案须循序渐进:从被动运动开始,逐步过渡到床上坐位、坐位双脚悬吊在床边、床旁站立、床旁行走,病室内步行,上1层楼梯或固定踏车训练。
这个时期患者运动康复和恢复日常活动的指导必须在心电和血压监护下进行,运动量宜控制在较静息心率增加20次/min左右,同时患者感觉不明显费力(Borg评分12)。
Ⅱ期(门诊)运动处方
此阶段是康复的核心阶段,经典的运动程序包括三个步骤:
第一步:准备活动,即热身运动。多采用低水平有氧运动,持续5-10min。
第二步:训练阶段,包含有氧运动、阻抗运动、柔韧性运动、平衡功能等各种运动方式训练。其中有氧运动是基础,抗阻运动和柔韧性运动是补充。
第三步:放松运动,据病情轻重持续5-10min,病情越重时间宜越长。
运动处方制定原则如下:
(1)有氧运动处方
常用方式有行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爬楼梯,以及在器械上完成的行走、踏车、划船等。每次运动20-40min,建议初始从20min开始,逐步增加运动时间,运动频率3-5次/周。强度因人而异,体能差者可设定为最大运动能力的50%,并逐步增加,体能好者可高至80%。心率、代谢当量以及Borg计分是常用且可靠的评估运动强度的变量。常用的确定运动强度的方法有:无氧阈法、心率储备法、目标心率法、主观用力分级法。其中前三种方法需“运动负荷试验”(运动负荷心电图、心肺运动试验)获得相关参数。推荐联合应用上述方法,尤其是应结合主观用力分级法。
(2)抗阻运动处方
每组肌肉群的训练负荷不尽相同,需通过测定后量化。
阻抗运动的形式多为循环阻抗力量训练,即一系列中等负荷、持续、缓慢、大肌群、多次重复的抗阻力量训练,常用方法有利用自身体质量(如俯卧撑)、哑铃或杠铃、运动器械以及弹力带。其中弹力带具有易于携带、不受场地及天气的影响、能模仿日常动作等优点,特别适合基层应用。每次训练8~l6组肌群,躯体上部和下部肌群可交替训练,每周2-3次或隔天1次,初始推荐强度为:上肢为lRM的30%-40%,下肢为50%-60%,Borg评分11-13分。
抗阻训练作为有氧训练的有力补充,但不能完全代替有氧训练,其注意事项如下:
●训练前必须有5-10min的有氧运动热身
●最大运动强度不超过50%-80%
●使用重量器材或仪器前,要知道如何操作
●低速或中速的有节律的运动
●全关节的运动,通过在用力相呼气和放松相吸气来避免屏气和Valsalva动作
●上肢和下肢的运动交替进行以保证运动中有充分的休息
●由于训练效果的特异性,抗阻训练应包含所有大肌群的运动
抗阻运动的时期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至少3周,且应在连续2周有医学监护的有氧训练之后进行;心肌梗死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至少5周,且应在连续4周有医学监护的有氧训练之后进行;CABG后3个月内不应进行中到高强度上肢力量训练,以免影响胸骨的稳定性和胸骨伤口的愈合。
(3)柔韧性训练处方
柔韧性训练宜每天进行,训练前应进行不少于5min的有氧热身训练。训练原则应以缓慢、可控方式进行,并逐渐加大活动范围,每次训练8-10个主要肌群。训练方法:每一部位拉伸时间6-15s,逐渐增加到30s,如可耐受可增加到90s,期间正常呼吸,强度为有牵拉感觉同时不感觉疼痛,每个动作重复3-5次,总时间10min左右,每周重复3-5次。
(4)平衡功能与协调性训练处方
原则:双足至单足、睁眼至闭眼、静态至动态,强度由易至难,运动频率为5-10min/次、3-5组/天、2-3天/周。
Ⅲ期(社区及家庭)运动处方
应指导患者因地制宜,采取一些运动强度适宜且容易开展的运动形式,如太极拳、八段锦、健身操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tdghe.com/wgkjbzl/74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