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路公交车,被懂经的上海人当作了观光车

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325725.html

在上海人关于公交车的回忆里,路双层巴士一定排得上号。

它是上海最早的、也是目前唯一还在运营的公交双层巴士。

从老西门到武康路,双层巴士的行驶路线贯穿整条淮海中路。

坐在二层的左侧,人就好像在淮海路的中轴线上前进。与树齐高的视野俯瞰淮海路,这是绝无仅有的。

关于路双层巴士的故事有很多:

最早的车型来自香港,驾驶座在右边;

当年红极一时的英国乐队曾在上海踏上;

它被当作“拉风”的婚车使用;

因为疫情停开了64天后,今年4月,它又恢复了。

路来了,请上车

▼点击观看▼

停在老西门始发站的双层路,是一道街边风景。路过的行人总会被庞大的车身吸引,看上两眼。

是上海目前唯一仍在运营的

公交双层巴士

年轻情侣提着奶茶,花二十多分钟等一班。爷爷奶奶们带着孙辈,专门来乘坐看风景。

对于他们,双层路是一条观光线,要从头坐到尾。相比正经观光巴士30-元的票价,乘坐路只需花2元。

二层一排,是“必争”之座。

“上去一定要想办法坐第一排。坐后面就不好玩了嘛。”

坐在二层一排

几乎所有人

都会拍照、拍视频

31岁的蔡然(化名)回忆起了小时候乘坐双层路的场景,经常是从虹桥路坐到陕西南路。

医院看病的,但她觉得乘路出门是“出去玩的配置”。

“看完了出来去襄阳路逛一圈,还能吃个饭。”

即便长大后在淮海路工作了多年,她仍然觉得双层巴士上的视角独一无二。

“你在二楼看的,是梧桐树的中间那一杈。你不会看到那么多人,你看到的是纯建筑。”

“而且它开的路线贯穿淮海路,两边都是梧桐树。”

“以前双层给人的感觉就是,它让周末游玩的开头变得更早。不管去干什么,就感觉坐这个车本身,也是玩的一部分。”

“但其实更喜欢没有篷的,因为感觉更自由。”

蔡然提到的敞篷双层巴士,是许多人回忆里路的“高光时刻”。

对敞篷的路双层巴士

许多人记忆犹新

/沈阳摄

年,上海第一辆敞篷双层巴士作为“路区间车”,从淮海路龙门路行驶至番禺路。

巴士二层的前部10个座位上方遮盖着全透明顶篷,后部36个座位为敞开式。

“五一”假期,我们在路上遇到了李薇艳一家。他们冲上了即将从老西门发车的双层巴士,径直走到了二层的第一排。

夫妻俩带着上小学的儿子,来看奶奶从小长大的老房子。

带着孩子的乘客

特别喜欢坐在

二层一排

20年前,李薇艳和丈夫刚结婚的时候,就常坐双层来市区游玩。

“我们可喜欢这路车了。我和他爸爸最美好的记忆都在里面。”

“我们那时候好穷,然后就喜欢从万科城市花园那边,一路坐到老西门,才5块钱。”

“之前可以一路睡觉,到淮海路的时候就睁眼睛了。”

“以前那个敞篷车很美好的,树叶会拂过来。”

但李薇艳回忆里那批美好的敞篷车,年底到了报废的年龄。生产厂家也已经倒闭,零部件都断了档。

在市民的惋惜声中,路双层巴士停运了两个月。

直到年2月,新款封顶式“宇通”双层巴士投入运营。

至此,敞篷车退出了路的历史。

在路的27年历史中,双层巴士更换过5种车型。

最特殊的,还是的前身——年开辟的“双层1路专线”,起讫站为老西门至虹桥路淮海西路,票价2元。

这批车由香港海派(中国)有限公司赠送给上海公交总公司,车型是70年代英国造利莱双层巴士。

双层1路专线

无论是车型还是车身上的广告

看起来都港味十足

/资料图片来自网络

当年24岁的陈慧有幸成为了首批司机。由于和上海的驾驶方向相反,上路前,公交公司专门对这批司机进行了两周的培训。

“格辰光(那时)车子停在汶水路(训练),先在场地里兜,兜好以后再上路。”

为了便于右行,巴士公司还对车身进行了改动:封闭左侧门,同时在右边中间开了一扇门,供乘客上下。

之前在62路公交上开单层巴士的陈慧,最开始有些不习惯,但也慢慢寻到了窍门。

“老早淮海路都是一根(车道)来一根(车道)去,旁边还划一根非机动车道。”

“我自家坐的位置,一定要在机动车道的线里厢,一点也不好压非机动车道。压非机动车道,侬上头玻璃就要碰(梧桐树)了。”

淮海路上

梧桐树繁茂

驾驶起来有难度

由于二手车老旧,这批双层巴士在上路前还改动了排挡。

“伊拉老早是无级变速的车子,但是辰光长了,寿命到了。阿拉就自家改装一下,变成手动挡。”

“手挡就在方向盘边上摆一个铁的小壳子,大小像现在轿车方向盘边上的方向灯开关,上头弄个小的铁球。”

“阿拉一档起步,五档最高了。倒档是摆到最边上的。”

这批车的车身有两种,一种是绿色的鹰牌广告,一种是黄色的牌香烟广告。

“(车子)来的辰光伊拉就做好这个广告了。”陈慧说。

对90年代初的上海人来说,双层巴士还很稀奇。

“当时像条旅游线路一样。大家乘这部车子,不是当公交车来派用场的,当旅游项目呀。”

年出生的张琳芝,当时住在老西门。她回忆一家人乘双层1路专线“轧闹猛”(凑热闹)的场景说:

“这个感觉就像你家今天去参加网红打卡一样,就是特意乘到淮海路,再乘回来。”

在港片盛行的90年代,大多数人是从录像厅播放的香港电影里,第一次知道双层巴士的存在。

行驶在香港街头的

双层电车

/韩小妮摄

“事实上,更多人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tdghe.com/wgkjbzl/82910.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