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献给中国百年眼科的先驱
我的父亲庞纯玉教授!
?点击播放?百岁父亲
您用完美的一生养育我
明天是七夕,这对我,是一个浪漫又感伤的日子。四年前,91岁的母亲在这一天仙逝,和天堂里的父亲团聚。而今年恰逢父亲百年。在日复一日的临床、科研里,我仍然像年轻时一样,有了成绩想和父亲分享,有了困惑想向父亲请教。
刚参加了一个关于小儿眼底疾病的线上会议,会议的最后一个讲座是心因性视力丧失。
这使我想起了大约30年前遇到的一个真实病例。
那天晚上九点多钟,我正在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的中国医院(医院)眼科门诊值夜班,突然一家人急匆匆闯进诊室。患者是一个大约九岁的女孩。女孩表情淡漠,低眉垂目,安静无语,父母面露焦急,满脸愧疚。
医院只隔一条马路的印刷厂宿舍的爷爷奶奶,给我们讲述了女孩的病情:大意是孩子这些年一直在和他们一起生活。发病当天在学校出了点小事,回到家后他们对孩子批评了几句,然后孩子就闷声回自己屋里了。再过一会儿,孩子就说她眼睛看不清东西了。爷爷奶奶马上给离婚后已经分别成家的孩子父母打电话。等他们匆忙赶回来仔细询问时,孩子说两个眼睛已经什么都看不见了。
焦急的家长马上就领孩子赶到了他们最信赖的医大二院。当时我就觉得这个病例有点奇怪,因为孩子的表情和行为似乎不像一个双眼突然完全失明的患者,特别平静。检查视力时,我先指着1.0的字母让她辨认,她摇摇头,我又指着0.1的字母让她辨认,她还是摇头。最后当我用手电筒照向她的眼睛问她是否可以看到光时,她终于点了点头。随后我对她的眼睛进行了全面的检查,没有发现任何的异常。
记得当时患儿的妈妈满脸焦虑的说:‘我和她爸爸几年前离婚后,很快分别组建了新的家庭,平时孩子都是跟着她的爷爷奶奶生活。因为照顾新家庭的小孩子,很少回去看她。但是每当孩子有病时,我和孩子的爸爸无论多忙,都会回去陪伴照顾她。虽然孩子的性格很内向,从不主动表达自己的感情,但可以看出来,每次回去看她,她都很高兴’。
当时虽然因为患儿刚刚发病,还不能排除急性视神经炎,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甚至脑部病变造成视力丧失的可能,但我最怀疑的还是‘心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癔病’造成的视力丧失。
那时候,刚刚工作两年多的我对于是先按急性视神经炎试验性给予激素治疗,还是继续检查等上级医生确诊后再行处置犹豫不定,甚至我连患儿是否真的看不见都不确定。
看着面无表情的患儿和焦虑的家属,我决定给经验丰富的爸爸,当时已经有45年眼科临床经验的医大二院眼科教授庞纯玉打电话求教。爸爸听完我的汇报后沉思片刻说,从孩子的年龄,性别,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看,很像是比较严重的非器质性视觉障碍。因为患者刚刚急性发病,现在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给予‘试验性治疗’。然后爸爸详细地告诉我了具体的方法:
1.心理暗示:当着患者的面,明确告诉患儿家长,这个病诊断清楚了,医院有一种进口的特效药可以很快就治好她的眼睛。
2.治疗前将患儿双眼用纱布遮盖后用绷带缠绕包裹使双眼看不见光。
3.用生理盐水注射液行眉弓上部皮下注射,不用麻药,要使患者能感到明显的疼痛。
4.注射后当着患者面告诉其家长十分钟后视力就会恢复正常。
5.注射后引导患者在视力检查表前就坐,并在注射后十分钟准时揭开纱布,检查视力。
然后我照葫芦画瓢,患儿纱布一揭开,我直接让她辨认视力表1.0那行的字母,结果患儿准确无误地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直到这时,我心里悬着的那块石头才终于落了地。
回家感谢爸爸时,他微笑着说,我以前见过几个类似的患儿,只是他们的视力障碍没有这么严重。但要记住以后她可能还会再来找你。如果她的病又犯了,你应该这么说……
果不其然,大约半年多后的一天,患儿又犯了同样的眼疾。这次也是和同学闹了一个小矛盾,孩子被老师批评后发作的,这次发病更加严重,当医院找到我时,患者双眼的光感都消失了。
我不慌不忙地告诉她和她的家人说:你们太幸运了,正好上回用的进口药还剩最后一支,这次注射后就不会再发病了。然后我如法炮制,很快患儿的眼睛又重见光明。
这次我对孩子的父母说了很多,希望他们要多注意孩子的思想变化,平时多关心她。以后一直到我年1月出国,患儿再也没有来找我。但愿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儿终于度过了苦闷孤独却无所依赖的幼儿期并进入向往独立自由的青春期;也希望是因为她的父母随着自己各自新家庭的稳定,拿出了更多的时间陪伴这个需要更多爱和呵护的孩子。
每一个医生的成长都离不开临床经验的积累,更离不开前辈医生的启蒙和指导,我之所以成为一名医生,并在眼科医生的岗位上锲而不舍,都和父亲的言传身教有关。
小时候知道爸爸在日本人开办的医科大学毕业,家里又有很多日语的眼科专业书,估计爸爸的日语应该不错。但我记事时,文革已经开始,谨慎的爸爸从来不说日语。文革结束后的年,爸爸当年的老师大石省三教授访问沈阳做讲座时,爸爸给做的现场同声译,受到了在场全体专家的赞扬。那时我才知道,老爸年轻时学的日语,三十多年后也没有忘。
年我在日本留学期间拜会大石省三老先生时,他仍记得爸爸给他做翻译的事,并一再表示感谢。年代读医学院时爸爸的第一外语是德语,所以他能阅读德文的专业期刊。当年我曾问爸爸,你那时为什么选择英语为第二外语,而选择了德语为第一外语?爸爸说,当年的日本人比较崇拜德国的科技。而且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成果也不都是用英文发表的,学校图书馆的很多外文期刊很多都是德语版的。这使爸爸的英语水平一直到文革结束都停留在只能粗略阅读专业书刊的水平,也成了爸爸的一块心病。
年中美恢复联系后,中国又逐渐开始了英语学习的热潮。-年左右,爸爸开始督促我早晨跟着收音机学习英语。那时的我年轻缺觉,每天早晨5:20就起来学英语,实在是困得慌。学了一年,最后实在跟不上进度,只得放弃。但是每天陪我起早学习的老爸,这一年里口语却有了明显的进步。原来怪怪的英语发音变得更加标准。还有一次看妈妈翻看家里的各种证书,我发现里面有一个外语的证书。问过后,老妈才自豪地说,我和你爸爸除了熟练掌握日语的听说读写外,第二好的外语就是俄语。原来爸妈从从北安时期开始,特别是年到年在大连工作期间一直在学习俄语。那时的旅顺有很多苏联驻军。而那些驻军的家属,他们口里的苏联老大嫂开办了很多俄文补习班。在中苏友好的大环境下,他们每周都有几个晚上去参加补习班,等到他们调回沈阳时,俄文的听说读写都已经很好了。
爸爸生活的那个年代充满动荡,日本占领下对百姓的欺压和土匪的横行,使爸爸从小就对粮食,土地和金银这类所谓的财富不太在意。他十几岁就认识到知识才是最大的财富,并一个人离开老家海城去外地念国立高中。考大学时,虽然他想报考医学院,但当时沈阳最好的满洲医科大学学费很贵,据说一年的学费就值一垧地(当时东北的土地单位,大约等于15亩)。无奈,他和我大伯及三叔一样都读了学费相对便宜的工科大学。
和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并在建国后成为地质和煤炭行业权威的大伯及三叔不同,虽然爸爸的入学考试数学得了分,但他不喜欢画图设计类的工科,还想读医学院。
一年后在爸爸锲而不舍的坚持和要求下,在我爷爷的大哥帮助下,当家的那个太爷爷终于同意爸爸去考医学院了。
这其中有多少曲折自不用说,记得有一次妈妈神秘地对我说:你爸爸从小就很有主意,当年曾听三姑说如果不让他读医学院,他就要把有几十间房子和两千平方米花园的庞家大院给放火烧了,老人们没办法,才同意他考医学院的。
不出意料,爸爸退学后的第二年顺利考入了位于沈阳市的满洲医科大学。
了解那段历史的人知道,年发生在我国东北的日俄战争后,日本夺取了俄国在我国东北修建的中东铁路长春至大连段的所有权。随后日本政府主导成立了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对其进行管治。满铁除了拥有铁路之外,还在1公里的铁路两侧拥有16.7米至米不等的满铁附属地,附属地总面积达平方公里,驻军最多将近人,形成了一个类似上海租界一样的国中之国。现沈阳南站东侧太原街一带就属于当时的满铁奉天附属地。
年8月24日,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太原街东侧,当时满铁奉天附属地内,现中国医院位置的南满医学堂正式开课。年5月,南满医学堂升格为满洲医科大学,成为东北地区规模最大,学术、医疗水平最高的医科大学。年开始增设专招中国男女学生的医学专门部。
上世纪90年代我去日本留学时知道当时满大毕业生中的日本人及其后代还有个联谊组织,定期聚会交流感情。后来通过原满大眼科副教授大石省三先生一家才知道满洲医科大学是在日本文部省备案的,当年在日本排名前五的著名医科大学,很多日本国内的优秀学生也争相报考,使满大的录取标准很高。当时满大在医学研究,实验条件,医学标本及图书馆藏书的数量及质量上都是日本一流医科大学的水平,在中国国内更是没有同级别的竞争对手。这也是为什么经过八年抗战后,从延安过来的中国医科大学领导义无反顾地决定把大学留在沈阳,而不是随军迁到北京的重要原因。
爸妈他们这辈人大多经历坎坷。
小时候,遭受日本人的入侵,他们成了亡国奴,吃顿大米饭都是犯经济罪;爸爸上大学时,太平洋战争爆发,各行各业每况愈下,吃集体伙食的学生们根本填不饱肚子;毕业那年日本人投降,沈阳又成为共产党和国民党反复拉锯的场所,使很多家境富裕青年知识分子的后半生受到影响;年沈阳解放后爸爸终于成为中国医院眼科的一名正式医生;两年后战火又烧到了鸭绿江边,随即爆发了 ,爸爸和中国医大的同事们又马上赶往中苏边境医院,参与救治 伤员的工作;年停战后又被调往大连工作,直到五十年代末才返回沈阳。
在随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低血压、平时每天离不开肉的爸爸因营养不良得了浮肿病,生命垂危,是当时的省委领导特别批准:在难得有肉吃的结核病院住院三个月才保住了一条命;以后爸爸工作更加努力,成为了沈阳市先进工作者,沈阳市劳动模范,沈阳市特等劳动模范,辽宁省劳动模范等。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文革的开始,一切又都乱了起来,爸爸在重压之下得了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直到70年代初回沈阳后才不再复发;医院被下放到铁岭,直到年才被调回沈阳的中国医院(医院院址)工作,爸爸一个人筹组建立了包括眼科在内的五官科并任眼科兼五官科主任,用两年时间就建立起了初步规模的眼科团队,当时爸爸通过上级老领导特批进口的高质量眼医院的大夫羡慕不已。
年父亲主动参加支援当时属于辽宁省昭乌达盟的医疗队,和内蒙古族的农牧民一起同吃同住了一年时间,为改善他们的医疗条件殚精竭虑;年当家乡海城地震后,已经55岁的父亲冒着余震的危险又参加了为期一年的抗震救灾医疗队,这期间走遍了灾区的村村落落,为当地老百姓治好了很多眼疾。当时的中国医科大学学报和鞍山日报推出了特别报道:‘踏遍青山人未老!’,表彰爸爸的工作。
年在唐山发生特大地震之后,爸爸又义无反顾地和同事们一起参与了救助伤员的任务,期间积极组织参与了研究地震房屋倒塌造成的眼部挤压伤的诊断治疗特点,独具卓见地写出了“眼部挤压伤综合症”一文,为此类疾病的诊治做出了开创性工作,并荣获辽宁省及沈阳市科技成果奖。该文年在日本《灾害医学》国际杂志上发表后获得很大反响和高度评价。
父亲的大学同学们,因为大多出身富裕家庭,又经历过日本人和国民党的统治时期,按那个年代的标准或多或少都有些历史问题;同时他们又是聪明能干的专业人才,具有自傲的资本,所以在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很多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但有类似背景的爸爸历经土改、镇反、反右、文革、下放农村等多重考验,凭借着善良的本质、乐观开朗和锲而不舍的性格、对名利超然的态度、对历史走势的清晰判断和对党及政府的信任,竟然幸运地度过历次运动,避开那些极端的灾难,为我们的家庭提供了一个能遮风挡雨的生活环境,为下几代的成长奠定了宝贵的基础。
文革结束后,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父亲在短时间内翻译编写出版了大量国内外文献、书籍、眼科医生习题集,通过讲课,办学习班的形式向国内医生介绍国外的眼科研究新成果。同时父亲把以前总结的很多病例发表在国内外的专业杂志上。
在我眼里,那时的爸爸棒极了。但是有一次爸爸却跟我说他这辈子最遗憾的事,就是没有条件去做真正的研究工作。由于当时国内的科研条件较差,他的这句话,我可以理解。但是当我出国去日本进修时,他告诉我:临床大夫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疾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为了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而研究。这些话我当时理解不深,而出国后却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正如我现在所从事的视网膜遗传病研究,我们研究这类疾病的致病基因及其相关功能,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类疾病的病因和发病特点,通过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证明有效的基因疗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我不知道我们后辈的工作,是不是可以弥补父亲那一代眼科专家在工作中的遗憾。但父亲的话,言犹在耳,谨记在心。
父亲庞纯玉,是中国百年眼科的先驱者之一。而年前诞生的父亲,更是我一生敬仰和学习的楷模。
回忆父亲的一生,虽然年轻时经历了很多的苦难,但是他那乐观的态度,不屈的性格,善良的底色,锲而不舍的追求,对有可能面临更多困难的我们这代人,仍然具有很大的鼓舞教育作用。
明天就是七夕,也是父亲和母亲在天国团聚的日子。谨以此文表达我的怀念之情,也谢谢大姐一家使父母的墓前鲜花常在!
我知道,天堂里的父母在一直注视着我们,给我们全家最深的祝福。
庞继景
转载请注明:http://www.tdghe.com/wgkjbzl/83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