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阳村落文化丨巍巍丰碑

作者

罗灯光

△解放军第医院罗蓬旧址。

曾经,罗蓬村有过属于自已的骄傲!

上世纪60年代初,村北巍峨峻拔的呆崖岭山麓,崖北明珠草蓬水库近邻,一大片绿色丛中,迁建起了军地颇负盛誉医院!

△美丽的罗蓬村(刘世平摄)。

医院的入驻,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热闹起来,那时罕见的大小汽车来了,身穿蓝灰色军服的解放军海军来了,山外的军民患者及其亲人来了。作为革命老区的罗蓬村,拥军爱军的光荣传统又延续开来,医院当做自家的事情,在土地资源等方面无条件给予全力支持,医院旧址数百亩土地至今仍然归属该院。

翻开院史,你一定会感慨,罗蓬岁月医院铸就了一座丰碑。

△解放军第医院历程图(来源:《中国人医院院史》)。

医院于年2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组建,当时命名为东北民主医院,此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从北到南不断迁移,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年7月,医院迁至广东省乐昌县坪石镇,10月改编为解医院。年12月,医院由广州军区移交海军南海舰队,这才改医院,院址定于广东省崖县荔枝沟公社罗蓬大队(即今旧址)。

作为隶属医院,当时的选址是最合适不过了。罗蓬在三亚市的北端,远离海滨,三面环山,郁郁葱葱,翻过呆崖岭便到了保亭县境内,那时还是战备比较紧张的阶段,医院就坐落在呆崖岭下一大片缓坡上,周边树木繁茂,东边和南边黎族村落田园风光如画。如此隐蔽静谧、世外桃源一般的医疗康养环境,当是得天独厚了。

△解放军第医院罗蓬旧址大门。

从坪石至罗蓬,医院分医院建设和物资运输。至年底,医院搬迁完毕,年5月正式开院。

在罗蓬稳定下来后,医院致力于自身建设,加快发展步伐。年,医院编制床位从开院时的张扩编至张;年底,医院门诊部办公楼建成交付使用,建筑面积平方米,首层为门诊部及各诊疗室,二楼为院部办公室。年,医院床位再扩编至张。

医院大门仍然矗立着,医院永垂青史的昨天。

△这是上世纪80年代初,第医院派出的医疗队走在边防海岛巡诊路上(来源:《中国人医院院史》)。

驻罗蓬25年,医院在做好军队伤病员日常诊疗基础上,不断派出医护人员走马基层,奔赴边关,登临海岛,防病治病,体检会诊,抢救危重病人。仅年,就先后派出8批医疗队,深入西沙群岛进行巡回医疗,受到守岛官兵的欢迎与赞誉。此外,医院还为地方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

他们组建农村医疗队,分批多次前往琼海、万宁、保亭、崖县等地,与老百姓“三同”,为老百姓诊治;而在驻地,为黎苗族同胞巡诊,送医送药更是常态化。

△年,第医院医护人员为驻地群众培训赤脚医生(来源:《院史》)。

他们发挥优势,给地方特别是驻地办卫生学习班,办赤脚医生培训班,田间地头,因陋就简,深入浅出教理论,手把手教操作,培养了永远不走的医疗队。

他们积极参与地方抗击台风、抢险救灾等工作,卓有成效地践行着姓军为民的神圣使命。

而从年12月起,医院逐步搬迁至以椰风海韵著称的三亚湾,尔来30多个春秋,医院管理,没有挪作他用,罗蓬村民给予配合,较好地加以保护,没有人为的毁损。

△小溪流、龙眼树、扶贫水坝。

医院牌坊形大门,一条小溪哗啦啦迎面流来,举目向上,溪流不远处挺立一颗野生大龙眼树,树荫覆盖着一条矮矮的石坝,这是三亚电视台于年修筑的水坝,今秋雨水多,山上的流水从坝堤上翻滚而下,形成了一帘人工瀑布,你可驻足观赏。

一条东西走向的水泥院区大道,把医院西边的生活区和东边的办公治疗区串联起来。沿着院道向东,走过溪桥,医院后来的行政旧址,房屋虽破旧,而精气神尚在,院道对面是一个已长萋萋芳草的广场,舞台依稀可辨,当年这里该举办过几多热闹的甚至是激动人心的活动!军民联欢会、赴西沙参加自卫还击救护出征誓师等的腾腾热气,似乎还没有散尽。

△第医院罗蓬旧址治疗区建筑。

走过一个十字路口,渐见院道两旁屋舍俨然,这是该院的主体治疗区了。几乎都是一层的建筑,红砖彻墙,屋顶有平顶也有瓦顶。据罗蓬村干部介绍,医院收治部队病号也收治地方患者,门诊楼在南边,有平顶长廊连着住院部,地方人员多来这里就诊;医院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药剂科、检验科、手术室、供应室等一应俱全,也都在这一区域。

△医院旧址里高大的木棉树。

院道旁,一排木棉树昂首挺立,直插苍穹,躯干粗壮,一人不能怀抱,应是当年种植。若在早春二月,红灿灿的花朵缀满枝头,燃红半座呆崖岭,则引你浮想联翩。你想起罗蓬老区激情燃烧的岁月,想起人民海军为山区黎族同胞的奉献,以及群众与驻军的鱼水深情,一定赞叹不已!

隔着一片空地,医院东端,一个大门守着一栋独立的二层平顶楼,这是必须隔离的传染科了,医院布局的合理性。

△年,第医院传染科被评为“四好”单位(来源:《院史》)。

历经25年的建设,医院颇具一定规模,而再次启动搬迁,正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形势与发展的需要。

搬迁工作与日常诊疗两不误,有条不紊地进行。年至年,门诊部、内一科、综合科最先进驻三亚湾;外科、内二科、传染科、医院机关留驻罗蓬原址;检验科、手术室、供应室等科室一分为二,同时设置在两地,并采取“一般治疗在门诊,大型手术送罗蓬”的做法。年,五官科、妇产科搬迁至三亚湾。年,医院全部搬迁完毕。

从溪桥向西走,医院单身宿舍、家属宿舍平行排列,家属宿舍前配套小厨房。当年医护人员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建院劳动,如今所能见到的水井就是他们自已动手打的。医院大门外还有两栋两层的宿舍楼,其中一栋为石头屋,全楼均用较大的石条砌就,一直为村民所借住。

△医院带小厨房的家属宿舍。

曾经,一个美丽的情感故事发生在这里,关联这个生活区,颇耐人寻味。

一位陆军干部,医院看望老乡,尔后到草蓬水库散步,医院两位年轻的护士在拍照。

护士俩互拍后,当中梳着两条刷子辫的护士,落落大方地向穿着便服的他打招呼:“喂,那位同志,你好——”甜甜的声音从水面上飘来,满载着青春的朝气:“过来帮我们拍张合照喔。”

他听得分明,紧赶上前,敏捷地接过她递来的照相机,两双眼睛对视了一下,眼光实施了第一波碰撞,彼此都看清了对方年轻的脸。

他就在罗蓬附近陆军某部,担任文书宣传工作,拍照乃轻车熟道。他近景、远景,俯拍、仰拍地摆弄着,让水光山色很好地衬托了韶光年华。

一段时间后,他在训练中不慎摔伤,医院,前来给他打针的护士,看着他吃吃地笑。嗬,“刷子辫”,巧了!他俩的眼光又实施第二波碰撞。简短的交流之下,得知两人还是老乡。在管床医生和“刷子辫”的悉心医护下,他很快康复归队。

△医院罗蓬旧址近邻的草蓬水库。

一个假日,他专门捉了几斤草蓬水库鱼,到医院家属区老乡的伙房烹饪,宴请“刷子辫”,以表谢忱。他俩的眼光实施第三波碰撞时,擦出耀眼的火花来了。

突然,一个燕子呢喃的拂晓,他所在某部调防,要从此离开罗蓬地区。来不及向她告别了,部队迅速开拔,他在心里默默地为她祝福。此后,由于保密的需要,他强忍着对她的思念,遵守纪律,没有跟外界通信,当然也就没有给她写信。他在心里鞭策自己:把本职工作做好了,就是给她准备的最好的见面礼!

到了他能够请假的时候,他第一时间赶到罗蓬,医院,然而,“刷子辫”已经调离,失之交臂了。一丝淡淡的惆怅袭上心头,怅然若失,徘徊故地,许久方才释怀。好儿女志在四方吧!他相信她也会在遥远的地方为他祝福!

在心里,他郑重许诺:将来找到她,一定相约重回罗蓬,就医院的老房子为背景的合照……

△第医院医护人员为罗蓬村民看病(来源:《院史》)。

年8月,医院再次转隶,隶属解放军南部战区,年10月更名为医院。人们欣喜地看到,该院已发展成为具有鲜明军队特色的融医疗护理、康复疗养、科研教学为一体医院,获评海南省“医院”,被老百姓誉为“医院”。

(参考文献:陈桂秀主编《中国人医院院史》;致谢徐新建赠送!)

(本文照片除署名的外均为罗曦拍摄)

吉阳村落文化丨卓达,诗意般的文化家园吉阳村落文化丨指尖上的陶魂——荔枝沟黎陶探秘吉阳村落文化丨博后的民宿

END

主编丨孙令辉

审核丨符聪

编辑丨罗娟

美编丨关万行

作者丨罗灯光

喜欢这篇文章,点“在看”鼓励小编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dghe.com/wgkjbwh/83256.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